[发明专利]一种稀土钕配合物/聚苯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92969.8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韶旭;张燕薇;张施慧;赵思雨;晋亚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9/02 | 分类号: | C08L79/02;C08K5/00;C08K5/3415;C08G73/02;C09D5/3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毛薇;李馨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配合物 聚苯胺复合材料 有机羧酸 复合材料 掺杂的 脯氨酸 聚苯胺 稀土 紫外线吸收剂 对氯苯甲酸 溶液沉淀法 稀土金属钕 化学氧化 实验周期 制备工艺 钕配合物 紫外光 稀土钕 遮蔽性 应用 掺杂 合成 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钕配合物/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首先采用溶液沉淀法,制备出稀土金属钕掺杂对氯苯甲酸的稀土有机羧酸配合物,然后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L‑脯氨酸掺杂的聚苯胺,最后将L‑脯氨酸掺杂的聚苯胺与稀土有机羧酸配合物复合得到上述复合材料。本方法合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紫外光遮蔽性,可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使用。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实验周期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稀土钕配合物/聚苯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常用的紫外线吸收剂有二苯甲酮、苯并三唑类、三嗪类等三大类。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存在光稳定性低、易被氧化变色等不足;苯并三唑类对紫外线吸收率高、稳定性强,是目前市场上产量最大、使用最多的一类紫外线吸收剂。但其合成工艺较复杂、对设备要求高,而且还需要与受阻胺光稳定剂协同作用;三嗪类化合物虽然吸收紫外线范围较宽,但容易吸收部分可见光,使制品泛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人们对紫外线吸收剂提出了新的结构和性能的要求,期待稳定高效的产品出现。
聚苯胺具有使用成本低廉、合成方法成熟简单、化学稳定性好、环境友好、优良的光、电性能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已成为最有前途的聚合物之一。单纯的聚苯胺虽然具备了作为紫外吸收剂的结构特征,并且能够吸收290~400nm波长范围的紫外光,但其吸光强度相对较低。稀土配合物大都具有独特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因而在光、电、磁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被誉为新材料的宝库。光性能是其最突出的一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缺陷,因此,我们将聚苯胺和稀土配合物复合,得到集二者优异性能于一体的复合材料,极大地改善了聚苯胺吸光强度弱的缺陷,获得了新型的紫外吸收剂。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紫外吸收剂的制备方法。通过溶液沉淀法,制备出稀土金属钕掺杂对氯苯甲酸的稀土有机羧酸配合物;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L-脯氨酸掺杂的聚苯胺;将L-脯氨酸掺杂的聚苯胺与稀土有机羧酸配合物复合得到复合材料。
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包括以下步骤:
(1)将对氯苯甲酸和1,10-邻菲罗啉在搅拌下加入无水乙醇中。然后用弱碱调节溶液的pH为中性。将Nd前驱体缓慢加入溶液中,立即产生沉淀,搅拌2~4h,静置12~24h。减压抽滤,于60~70℃环境下干燥至恒重,得到Nd配合物。
(2)将L-脯氨酸溶解,然后将苯胺单体和步骤(1)产物加入,继续搅拌30~60min,使其混合均匀。另外将过硫酸铵水溶液倒入混合溶液中,搅拌0.5~1h使二者充分混合,静置12~24h。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减压抽滤、于60~70℃环境下干燥至恒重,得到Nd配合物/聚苯胺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对氯苯甲酸和1,10-邻菲罗啉物质的量比为(3~5):1;所述Nd前驱体物质中含Nd的物质的量与对氯苯甲酸和1,10-邻菲罗啉总物质的量比为1: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Nd前驱体为含有Nd3+离子的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弱碱为氨水、碳酸氢钠、尿素。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弱碱调节溶液的pH为6~7。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和(2)中干燥箱温度范围在60~70℃之间,干燥时间为24h。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苯胺单体和步骤(1)产物质量比为(0.5~2.5):1;所述苯胺单体和过硫酸铵水溶液物质的量比为(0.4~1.25):1;所述苯胺单体与L-脯氨酸水溶液中的L-脯氨酸物质的量比为(2.5~3.2):1。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钕配合物/聚苯胺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29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