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90892.0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2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今村泰启;新井良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周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即使在后内面板的下方设有开口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后内面板的期望强度。该车身后部构造包括:后内面板(14),其在车辆后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开口部(34),其与后内面板(14)相比位于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在一组柱结构部件(30、32)之间;以及内装部件(44),其在后内面板(14)的下方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覆盖开口部(34),后内面板(14)的下端部具有将内装部件(44)固定于后内面板(14)的固定部(46),内装部件(44)具有与固定部(46)相比朝向车辆上方延伸的延伸部(44b),在后内面板(14)上,在车宽方向上与延伸部(44b)相对的位置设有加强部件(5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车身后部的后内面板的下方在设有开口部的车身后部构造。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后部构造中,能够将来自后减震器的朝向上方的载荷经由支柱加固件顺畅地向车身上部传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799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存在为了覆盖开口部而在后内面板的下部安装例如内衬等内装部件的情况。在安装内装部件的情况下,若在后内面板的下方存在开口部,则由于后内面板的强度不足,后内面板弯曲而很难安装内装部件。
并且,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后部构造中,配置有将后内面板与轮罩在车身上下方向连接而加强的支柱加固件。但是,在例如车高大的车辆的情况下,在后内面板的开口部面积大或支柱(后减震器)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很难使用该支柱加固件。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后内面板的下方设有开口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后内面板的期望强度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后内面板,其在车辆后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开口部,其与所述后内面板相比位于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在一组柱结构部件之间;以及内装部件,其在所述后内面板的下方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覆盖所述开口部,所述后内面板的下端部具有将所述内装部件固定于所述后内面板的固定部,所述内装部件具有与所述固定部相比向车辆上方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后内面板上,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位置设有加强部件。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即使在后内面板的下方设有开口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后内面板的期望强度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后方观察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从外侧观察图1所示车辆的右侧后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将后外面板拆下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将第2连结部件及第4连结部件拆下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5是图3及图4所示的加强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沿图2的VI-VI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沿图4的VII-VII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从舱室侧观察图3所示的后内面板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所示的状态将内装部件拆下的状态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4 后内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08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上部构造
- 下一篇:发动机罩组件、前端模块、包含其的车辆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