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吲哚马来酰亚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9638.9 | 申请日: | 2016-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6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明;马红光;王立平;徐志红;张亚鹏;王乂;刘培培;郝杰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C07D403/14 | 分类号: | C07D403/14;C07D401/14;C07H15/26;C07D487/14;C07H9/06;A61K31/706;A61K31/405;A61K31/4439;A61K31/5377;A61K31/407;A61K31/496;A61K31/454;A61P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坦路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652 | 代理人: | 汪送来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吲哚 马来 亚胺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1.下列化合物或它们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它们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
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有机或无机酸的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它们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选自所述化合物与以下化合物形成的盐:盐酸;硫酸;磷酸;甲酸;乙酸;丙酸;乳酸;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富马酸;马来酸;杏仁酸;苹果酸;樟脑磺酸。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化合物或它们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化合物173-184、197、199采用如下制备步骤:
由化合物与硫羰基二咪唑或三光气、咪唑、碘甲烷以及胺类化合物制备而得;
上述式A-VII中,R4代表=O、=S或=NH,R5代表羟胺基、4-(2-(4-吗啉基)乙基)哌嗪-1-基、(2,6-二氟苯基)甲氨基、(3-氯-4-氟苯基)甲氨基、2-(2-氯-6-氟苯基)-1-乙氨基、2-(3-三氟甲基苯基)-1-乙氨基、苯基甲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甲氨基、(S)-2-羟基-1-丙氨基、4-(N,N-双(2-氯乙基)氨基苯基)丙基;
或者,化合物183采用如下制备步骤:由化合物制得化合物然后再与盐酸羟胺反应制得;
或者,化合物184采用如下制备步骤:化合物与苯丁酸氮芥反应制得;
化合物185、187-196采用如下制备步骤:
式c1化合物与式c2化合物反应制得式c3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式c4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式c5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式c6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式c7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式c8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式c9化合物,再通过反应制得化合物185、187-196;
上式c1-c9中,G1~G8、R3、R4、R5、R6、R7、R8如化合物185、187-196中所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值在于,化合物173-182采用如下制备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值在于,化合物185、188、191、194的制备步骤包括:①以葡萄糖为原料,经过全乙酰化、1-位溴代、1,2-位成烯反应、脱乙酰基、6-位羟基的TIPS保护、3,4-位构建噁唑环酮,甲基化,羟汞化硼氢化钠还原在1-位引入羟基即得到糖供体;②以2,3-二溴马来酰亚胺为原料,经过BOM保护,与吲哚格氏试剂反应引入一分子吲哚,再将吲哚的氮氢用Boc保护,之后再与吲哚格氏试剂反应得到母核;③将步骤①所述糖供体与步骤②所述母核,利用Mitsunobu反应进行糖苷化形成第一个糖苷键,糖苷键的异构体通过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然后进行Boc和TIPS保护基的脱除,高压汞灯照射进行合环,再将6-位羟基以碘取代,5,6-位脱碘成双键,再在碘催化下形成第二个糖苷键,用四丁基氢化锡脱碘,20%的氢氧化钯碳脱除BOM制得。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值在于,化合物187、189、190、192、193、195、196的制备步骤包括:
将化合物185经过硼氢化钠还原和锌粉醋酸还原制得化合物187;
将化合物188经过硼氢化钠还原和锌粉醋酸还原制得化合物189和190;
将化合物191经过硼氢化钠还原和锌粉醋酸还原制得化合物192和193;
将化合物194经过硼氢化钠还原和锌粉醋酸还原制得化合物195和196。
8.一种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抗糖尿病、或者抗糖尿病并发症的组合物,包括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它们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中的至少一种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963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