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86245.2 | 申请日: | 2019-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8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 发明(设计)人: | 詹宁;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市炬基节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混凝土 再生骨料 海绵体 矿渣粉 细骨料 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建筑废弃物 水泥 原料配比 重量份 集料 轻量 人行道 制备 混凝土 车道 铺设 | ||
本发明公开了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的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所述该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60~100份;细骨料:60~100份;再生骨料:270~350份;矿渣粉:3~5份,本发明通过调节水泥、细骨料和再生骨料原料配比,使得混凝土适用于人行道和轻量车道的铺设要求,此外本发明采用再生骨料和矿渣粉,解决了原生集料的开采和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为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增快,在城市更新、改造、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日益增多。这些建筑废弃物的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城市面临严峻的“垃圾围城”问题。道路结构对材料强度的要求较低,且结构不涉及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道路工程中对再生集料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将建筑废弃物进行再生应用于道路工程中被认为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原生集料的开采,同时又可以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
所以,基于建筑废弃物处置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针对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主要特征,研究混凝土再生集料与砖集料对透水路面基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适用于透水路面基层的再生集料技术要求。研究成果能够拓展建筑废弃物在海绵城市透水型道路铺装中的新用途,从源头上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去向问题,缩减清运、填埋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所述该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60~100份;细骨料:60~100份;再生骨料:270~350份;矿渣粉:3~5份。
优选的,所述细骨料为0.63~1.25mm粒径的天然砂。
优选的,所述再生骨料为9.5~19mm粒径的再生骨料。
优选的,所述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包括有减水剂。
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废弃混凝土构件经剔除塑料、纸类和木屑等杂质后破碎,破碎后分别用9.50mm,16.0mm和19.00mm的方孔石子筛筛分,得到9.5~19mm连续级配的再生骨料;
步骤二:将矿渣粉通过磁选技术分离其中的铁和氧化铁等杂质,使得矿渣粉更加均匀和稳定;
步骤三:将水泥、细骨料、步骤一中筛分后的再生骨料、步骤二中分离后的矿渣粉和水搅拌混合,得到所述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调节水泥、细骨料和再生骨料原料配比,使得混凝土适用于人行道和轻量车道的铺设要求,此外本发明采用再生骨料和矿渣粉,解决了原生集料的开采和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所述该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60~100份;细骨料:60~100份;再生骨料:270~350份;矿渣粉:3~5份。
一种海绵体双废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废弃混凝土构件经剔除塑料、纸类和木屑等杂质后破碎,破碎后分别用9.50mm,16.0mm和19.00mm的方孔石子筛筛分,得到9.5~19mm连续级配的再生骨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市炬基节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滁州市炬基节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62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