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多腔式炉内燃烧炉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85437.1 | 申请日: | 201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0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丹阳;李跃飞;刘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跃飞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44;F23G5/46;F23J15/00;F23J15/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宁星耀;赵静华 |
地址: | 410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内 炉内燃烧 调节腔 预热 多腔式 供氧管 锥形腔 最上层 多层 炉体 点火器 体内 侧面连接 工作效率 加氧风机 垃圾燃烧 内燃烧腔 热解气化 上下设置 多层炉 辐射腔 燃烧炉 预热器 预热腔 最下层 贯穿 两层 烟气 备用 燃烧 外部 | ||
多层多腔式炉内燃烧炉,炉内炉体内上下设置有多层炉内燃烧腔,每层炉内燃烧腔设置有与外部加氧风机相连接的炉内供氧管,最上层炉内燃烧腔连接有预热腔,最下层炉内燃烧腔的侧面连接有辐射腔,炉内炉体的外侧上部设置有贯穿至最上层炉内燃烧腔中的炉内点火器;炉内炉体内上部设置有预热调节腔,炉内炉体的外侧上部设置有贯穿至炉内预热调节腔中的炉内备用预热器;炉内预热调节腔和炉内燃烧腔之间,以及相邻两层炉内燃烧腔之间均设置有炉内锥形腔,炉内锥形腔与炉内供氧管相连通。本发明可提高垃圾燃烧前烟气的温度,提高燃烧的稳定性,提高热解气化程度,大幅提高燃烧炉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层多腔式炉内燃烧炉。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小型垃圾焚烧炉,是通过人工将垃圾投入炉中“闷火”燃烧。直接焚烧的烟气成分非常复杂,而且燃烧后所产生的烟气焦油含量高,给后端尾气治理带来非常大的负担。另外,传统的垃圾焚烧方法,容易导致垃圾燃烧不充分,不充分燃烧会导致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尤其是二噁英会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质量。
现有垃圾燃烧炉因其特点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热解、气化,产生CO、H2等可燃气,利用这部分可燃气,使垃圾燃烧的尾气充分分解。关键是,垃圾热解产生的烟气成分比传统的垃圾焚烧技术所产生的烟气焦油含量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会大幅降低,使尾气治理更加容易,有利于尾气达标排放。
然而,目前的燃烧炉最明显的缺点是,进入炉体腔内的垃圾温度不高,燃烧不充分,且燃烧过程极不稳定,热解气化程度不高,大大影响了炉子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多层多腔式炉内燃烧炉,利用该炉内燃烧炉可提高垃圾燃烧前烟气的温度,提高燃烧的稳定性,提高热解气化程度,大幅提高燃烧炉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层多腔式炉内燃烧炉,包括设置有炉内耐火层的炉内炉体,所述炉内炉体内上下设置有≥2层炉内燃烧腔,包括最上层炉内燃烧腔和最下层炉内燃烧腔,每层所述炉内燃烧腔设置有与外部加氧风机相连接的炉内供氧管,所述最上层炉内燃烧腔连接有预热腔,所述最下层炉内燃烧腔的侧面连接有辐射腔,所述炉内炉体的外侧上部设置有贯穿至最上层炉内燃烧腔中的炉内点火器;加氧风机将空气抽入炉内供氧管中,经过辐射加热后进入燃烧腔,多根炉内供氧管使烟气在多个炉内燃烧腔多次加氧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和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炉内燃烧腔设置为3层。
进一步的,所述炉内炉体内上部设置有预热调节腔,最上层的所述炉内燃烧腔通过炉内预热调节腔与预热腔相连接,所述炉内炉体的外侧上部设置有贯穿至炉内预热调节腔中的炉内备用预热器;在需要对烟气进行加热时使用,使烟气能够更易于点燃。
进一步的,所述炉内预热调节腔的上部设置有炉内多孔板,所述炉内多孔板上均匀排列有直径从小到大的炉内烟气孔;所述炉内多孔板使烟气分布均匀流过炉内预热调节腔。
进一步的,所述炉内预热调节腔通过炉内预热腔与预热腔相连通,所述炉内预热腔围绕设置在炉内燃烧腔的周围,所述炉内耐火层包括有炉内预热板,所述炉内预热板设置在炉内预热腔与炉内燃烧腔之间;炉内燃烧腔的热量通过炉内预热板辐射到炉内预热腔,从而加热烟气起到预热的作用,预热后的烟气温度升高后再进入炉内燃烧腔内更容易充分燃烧。
进一步的,所述炉内预热调节腔和炉内燃烧腔之间,以及相邻两层所述炉内燃烧腔之间均设置有炉内锥形腔,所述炉内锥形腔与炉内供氧管相连通,所述炉内锥形腔设置为上宽下窄的锥形喇叭状;多次使烟气产生压缩,使燃烧更加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跃飞,未经李跃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5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