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杂草定量监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85266.2 | 申请日: | 2019-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4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强胜;张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翠珍 |
| 地址: | 21009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草 定量 监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杂草定量监控方法,可将该杂草定量监控方法应用于指导杂草防控措施的选择,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苗期四级目测法、成长期样方法、成熟期七级目测法、种植前的土壤种子库调查,对不同耕作模式下的农田杂草草害进行全生育期快速、定量的监控,根据杂草草害发生的定量指标,实施针对性的控草策略,实现杂草的持续防控的目的。持续的监控可明确草害的发生规律和动态,合理实施杂草的防控措施,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控制草害的发生并显著降低种植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杂草定量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杂草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杂草防除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还将加重这种依赖性。在稻-麦(油)连作区,一季水稻会采取“一封”、“二杀”、“三补”使用三次除草剂,小麦或油菜也会采用“一封”、“二补”的两次除草剂使用,如果杂草基数很高,则“二补”需要分别使用杀禾本科杂草和杀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总共多达6次用药。然而,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大量施用会导致农田土壤、水源的严重污染,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造成农产品的化学残留超标,有些则是环境激素,危害人类健康。另外一个技术性问题就是抗性杂草的产生,导致防除效果降低、除草剂的用量增大,构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除草成本的增加,降低种植者的效益。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杂草控制技术需要改变目前几乎完全依赖化除技术的状况,农业部也提出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双减”目标,除草剂使用已经占到农药使用量的40%以上,因此,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是实现双减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如何科学的进行控草措施的制定,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次数/使用量,需要利用杂草的定量监控,基于监控调查结果,将生态控草措施和化学除草措施有机结合,发展基于杂草定量监控的杂草综合防治技术,最终实现杂草的可持续治理。
CN 103477920 B一种生态除草方法公开了基于加快耗竭杂草种子库的生态控草体系研究,通过应用灌溉水流过滤及在灌水浸田期捞除漂浮杂草种子的生态控草技术对稻麦连作田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并使得土壤种子库中杂草种子密度逐年持续下降。在杂草密度较高的农田,单独使用生态控草还不足以控制当季杂草的发生和危害,还需要配合化学除草剂等措施。不过,如何在稻-麦、稻-油菜、稻-绿肥以及稻-冬闲田等栽培耕作模式下进行杂草的快速定量监控,并基于定量监控进行综合控草策略的选择,快速降低杂草密度,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还没有相关的具体技术。特别是怎样根据的田间杂草的多度、盖度等指标来快速判断杂草的优势度级别(危害度级别),并没有明确的数据指标作为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田杂草调查方法耗时繁琐,提供一种杂草定量监控方法,能够快速定量进行杂草监控调查,确定杂草危害程度的方法,为杂草防控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杂草定量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杂草苗期调查时,采用四级目测法,观察苗期杂草的多度和盖度,判断杂草的优势度级别,所述四级目测法具体如下:
一级:离田3米以外直腰观察可见土壤明显被绿色覆盖,表示杂草发生量高密度;
二级:站在田边或田间直腰观察可见土壤被绿色覆盖,表示杂草发生量中密度;
三级:站在田间弯腰观察可见杂草幼苗,表示杂草发生量低密度;
四级:站在田间蹲下观察才可见零星杂草幼苗,表示杂草发生量极低密度;
(2)在杂草成熟期调查时,采用七级目测法,观察杂草相对于作物的高度、多度、盖度,判断杂草的优势度级别,所述七级目测法是按杂草优势度级别从高到低依次命名的:
一级、二级:优势度级别4、5,表示杂草危害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52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