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脚手架支撑结构及脚手架支撑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85026.2 | 申请日: | 2019-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9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彤炜;麦镇东;周书东;刘亮;张益;叶雄明;郑大叶;黄志明;徐伟峰;黄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4G3/18 | 分类号: | E04G3/18;E04G5/00;E04G5/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金宏望 |
| 地址: | 523076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脚手架 支撑 结构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脚手架支撑结构及脚手架支撑系统,涉及建筑工具领域,其中,脚手架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斜支撑件、第二斜支撑件及升降组件,第一斜支撑件上设有供脚手架安装的支座,第一斜支撑件的第一端与第二斜支撑件的第一端枢接,升降组件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卡合部,升降组件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卡合部,第一斜支撑件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一卡合部,第二斜支撑件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二卡合部;借由升降组件驱使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动作,以使第一卡合部卡紧于上层边梁以及第二卡合部卡紧于下层边梁。本发明的脚手架支撑结构安装与拆卸均快捷简便,免去了预留预埋、开洞补洞、钢丝绳斜拉和明火焊接等工作,节省了悬挑式脚手架整体搭设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脚手架支撑结构及脚手架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高层房屋建筑专项施工中常采用悬挑式脚手架进行外墙砌筑、外立面装修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等施工作业,通过在楼板预埋压环钢筋并穿入工字钢梁,配合数道钢丝绳或钢拉杆卸荷,进而安装脚手架杆件部分,最终完成常规的悬挑外脚手架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有成熟的工艺工法。但悬挑式脚手架的安装施工,从施工工序方面而言,涉及到预留预埋、开洞补洞、明火焊接和多部件安装等,工作量较大、施工麻烦且存在一定安全质量隐患问题;从适用位置而言,传统悬挑工字钢与钢丝绳无法在设有飘窗位置安装,适用范围有限;从结构受力方面而言,悬挑脚手架常规计算模型中的传力路径是外脚手架上部荷载利用多道钢丝绳吊拉卸荷传递至工字钢主梁,最终由建筑物主体结构负载,相关计算存在一定争议的,即钢丝绳能否参与荷载计算的问题,行业规范(JGJ130-2011)相关条文表明钢丝绳不参与悬挑钢梁受力计算,即视钢丝绳为安全储备,且考虑到其可能处于松弛状态,仅当钢丝绳处于收紧受力才可真正参与结构卸荷,存在结构体系受力不明确的问题。
因此,急需一种安装与拆卸快捷简便、节省悬挑式脚手架整体搭设时间的脚手架支撑结构及脚手架支撑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与拆卸快捷简便、节省悬挑式脚手架整体搭设时间的脚手架支撑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脚手架支撑系统,该脚手架支撑系统设有多个脚手架支撑结构,借由该脚手架支撑结构为悬挑式脚手架提供可靠的支撑作用,并提高安装与拆卸的快捷简便性,节省悬挑式脚手架整体搭设时间。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脚手架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斜支撑件、第二斜支撑件及升降组件,所述第一斜支撑件上设有供脚手架安装的支座,所述第一斜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支撑件的第一端枢接,所述升降组件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升降组件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斜支撑件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斜支撑件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第二卡合部;借由所述升降组件驱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动作,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卡紧于上层边梁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卡紧于下层边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需要安装本发明的脚手架支撑结构时,通过升降组件驱使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朝背离的方向动作,使得第一卡合部抵顶并卡紧于上层边梁以及第二卡合部抵顶并卡紧于下层边梁,即本发明的脚手架支撑结构卡紧于上层边梁和下层边梁之间,从而使得升降组件、第一斜支撑件及第二斜支撑件三者之间形成一稳固的三角形结构,为安装于第一斜支撑件的悬挑式脚手架提供可靠的支撑作用;在需要拆卸本发明的脚手架支撑结构时,只需升降组件驱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朝靠近的的方向动作,即可解除脚手架支撑结构与上层边梁、下层边梁之间的抵顶及卡合,将脚手架支撑结构拆卸下来,因此,本发明的脚手架支撑结构安装与拆卸均快捷简便;与传统悬挑工字钢梁支撑相比,本发明免去了预留预埋、开洞补洞、钢丝绳斜拉和明火焊接等工作,简化了安装程序和规避相应安全隐患,节省了悬挑式脚手架整体搭设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未经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50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