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2801.9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4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韩潇;冯毅;马晨鸣;刘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H04W36/08;H04W36/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户 接入 方法 基站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接入方法、UE和基站,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该方法包括,UE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未来即将大规模应用的超密集网络中,大量密集部署的微型化基站由于微型化基站中小区的半径逐渐减小,导致用户在访问小区时,容易产生频繁切换,导致用户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同时,随着未来更多场景的出现,移动业务的种类也极大的丰富,用户在小区内的移动性增强,这使得用户接入小区的切换机制在未来超密集网络部署的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未来的超密集网络部署环境下,用户在不同基站进行切换的方案是移动性管理中重要研究内容。在存在大量微基站的小区中,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因此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此同时,频繁切换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切换时延及更高的切换失败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通信的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实际实现更优化的用户移动性管理方案,是未来超密集网络移动性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上述可知,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包括: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UE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由上述方案可知,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为了降低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UE通过基站反馈的第一负载值和第二负载值判断下一时刻是否可以接入第二基站,不会像现有技术当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而是只有当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从而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28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