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染源精准诊断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0740.2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63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列宇;李国文;李晓光;李曹乐;车璐璐;李伟;黎佳茜;赵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21/9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王璐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源 精准 诊断 方法 装置 以及 电子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污染源精准诊断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根据受污染水域的图像确定受污染水域的污染源的分布范围;根据受污染水域的气味信息确定污染源的类型;获取污染源的当前运行状态以及历史变化情况;根据污染源的分布范围、类型、当前运行状态以及历史变化情况对污染源进行诊断。本发明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污染源诊断过程中技术手段单一,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染源精准诊断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或人体。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能量,统称为污染物。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等。
以黑臭水体为例,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微生物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逐渐被消耗殆尽,造成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被厌氧分解,产生不同类型的黑臭类物质,呈现水体黑臭,有些黑臭物质阈值很低,微量即可产生强烈黑臭。因此,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污染物过量排入水体,使溶解氧降低。
导致水体黑臭的污染源有,点源污染:排放口直排污废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非常规水源补水等;面源污染:降水所携带的污染负荷、城乡结合部地区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的污染等;内源污染:底泥污染、生物体污染、悬浮物、岸边垃圾、藻类等;其他污染:城镇污水厂超标排放水、工业企业事故排放等。
黑臭水体污染众多,污染源复杂,难识别。传统的黑臭水体识别诊断基本依靠实地调查、人为评价,这样的调查方法虽然直接,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且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可能存在误报或漏报的情况,从而使后期黑臭水体的治理投入大、见效慢。
随着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依靠水体的光谱特性、色度指标对黑臭水体进行识别和分级已成为一种很具有竞争力的黑臭水体诊断技术。曹红业等分别通过对重度、轻度和一般水体固有的光学量、表观光学量和水质参数等参数特性进行差异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遥感反射率的黑臭水体识别方法,可有效区分重度、轻度黑臭水体和一般水体。然而单独采用这种卫星遥感解译技术来确定污染源,仍然存在精准度低、分辨率的限制而出现识别困难问题。
目前虽然有对黑臭水体进行溶解氧、臭阈值、透明度和色度等指标的测量,来作为黑臭水体质量考量,但并没有根据其微生物、繁殖条件、发臭物质、嗅觉阈值等条件,对污染源来源及分布进行进一步的定位。
常规的河道污染物确定一般是依靠实地调查,取样检测后通过试验指标进行判断,并配合污染源调查和排污系数法。随着目前更多示踪剂技术的发展,对于黑臭河道中污染源的来源有了更好的解析方法,如示踪剂可以是洗衣液中的特有化合物,肥料中的特殊成分,又或者是DNA片段。在这些手段中,同位素溯源技术和生物溯源技术显示出了良好的潜力。这种通过示踪剂进行的污染源溯源手段可以更加客观的描述衡量水体的污染情况。然而在没有定位污染源和实际了解调查前直接使用此方法,存在元素同位素难选择、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精准度低等缺点。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染源精准诊断、装置及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由于相关技术中污染源诊断过程中技术手段单一,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染源精准诊断方法,包括:根据受污染水域的图像确定所述受污染水域的污染源的分布范围;根据所述受污染水域的气味信息确定所述污染源的类型;获取所述污染源的当前运行状态以及历史变化情况;根据所述污染源的分布范围、类型、当前运行状态以及历史变化情况对所述污染源进行诊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07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