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0025.9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史洋;张森林;陈振东;陶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苏打 盐碱地 旱田 土壤 改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用于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包括下述原料:阻断剂、酸性调节剂、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针对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选用微生物和准纳米材料作为改良剂的原料,高效发挥微生物嗜盐耐碱真菌菌群对土壤的生态改良机制,通过嗜盐耐碱曲霉菌群、纳米准纳米级惰性物理材料以及秸秆等土壤有机残留物的整合效应,突破性地解决了多数有益丝状真菌在盐碱地土壤难以存活,盐碱地土壤严重缺乏真菌的问题,从而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有机养分、激活土壤活力,修复土壤生态,最终达到加速耕作层熟化、抑制盐碱反复,实现根治盐碱地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的盐碱地,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积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苏打盐碱土是一种典型的农业障碍性土壤,土壤盐份以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主,pH值高达8.5,严重区超过10.5,由于土壤大量水溶性钠离子使土壤颗粒分散于土壤溶液中,土壤的物理性质恶化,特别是碱化淀积层不透水,影响水分的入渗,由于钠离子和碳酸根水解后,土壤pH显著提高,使土壤许多营养元素降低溶解度而变为作物无法吸收的无效态,导致种植农作物出苗困难、生长收到抑制,不经改良难以取得正常的生长产量。因此,苏打旱地如何进行改良是农业生产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盐碱地经过改造可以成为宝贵的耕地资源,因此,它也成为我国潜在的珍贵的后备土地资源。传统的盐碱地治理主要有水利工程,通过灌排水冲洗达到降低土壤盐分的目的,但盐碱化地区往往是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受水资源限制,加之苏打盐碱土质地粘重,以水洗盐的效果并不理想,物理措施主要是客土法,即将选择风沙土进行表层土壤置换或重建表层土壤,这种方法见效快,但工程浩大,土源稀缺,成本太高,实施难度大。虽生物措施是盐碱土地改良方法中最经济、有效和可持续的方法之一,可选择种植耐盐碱植物、耐盐绿肥作物、微生物菌肥等,投入少、经济效益高,但生物措施对生物适用性要求较高,也同样存在见效缓慢的却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彻底解决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能从根本上解决苏打旱田土壤粘粒遇水分散、堵塞土壤孔隙、致使土壤透水、渗水难的问题。
一种针对苏打盐碱地旱田土壤的改良剂,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阻断剂60-80份、酸性调节剂5-6份、有机肥料20-30份、微生物菌剂0.01-0.03份。
进一步地,所述阻断剂由无机纳米材料和填料组成:所述无机纳米材料为粉煤灰、所述填料为沸石粉,所述无机纳米材料与所述填料的重量比为2-3:5。
进一步地,所述酸性调节剂由草酸和硫酸铵组成,所述草酸和硫酸铵的重量比为:5-6:1。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肥料由腐殖酸和黄腐殖酸组成,所述腐殖酸和黄腐殖酸的重量比为5-6:1。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菌剂中含有的微生物包括极端嗜盐菌和芽孢杆菌;所述微生物菌剂的活菌总量大于1.0×108cfu/g。
进一步地,所述极端嗜盐菌为土曲霉菌株,所述芽孢杆菌为地衣芽孢杆菌和侧孢芽孢杆菌。
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粉煤灰是一种人工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它本身略有或没有水硬胶凝性能,但当以粉状及水存在时,能在常温,特别是在水热处理(蒸汽养护)条件下,与氢氧化钙或其他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水硬胶凝性能的化合物,成为一种增加强度和耐久性的材料。本发明中的粉煤灰为无机纳米材料,和沸石粉配合使用,作为阻断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0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