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铝塑膜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77413.1 | 申请日: | 2019-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6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佳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佳昊 |
| 主分类号: | B29C65/52 | 分类号: | B29C65/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蔡奂 |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铝箔 铝塑膜 动力电池 复合机 尼龙 聚丙烯薄膜 表面钝化 干式复合 固化室 复合 制备 固化 耐电解液性能 可延长材料 铝塑膜包装 钝化处理 复合尼龙 使用寿命 四层结构 正反两面 后固化 阻隔性 钝化 分切 送检 冷却 车间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铝塑膜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铝箔的正反两面进行钝化处理,得到表面钝化后的铝箔;(2)采用复合机将尼龙和表面钝化后的铝箔进行复合后固化;(3)将复合尼龙/铝箔和PET膜用复合机通过干式复合送至固化室固化;(4)将复合PET膜/尼龙/铝箔和聚丙烯薄膜用复合机通过干式复合送至固化室固化;(5)将动力电池铝塑膜冷却后送至分切车间,按设定规格切好后送检,检测合格后包装;本发明通过将铝箔进行钝化后,再与PET膜、尼龙、聚丙烯薄膜复合后形成具有四层结构的铝塑膜,有效提高了铝塑膜包装材料的耐电解液性能与阻隔性,并可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电池包装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铝塑膜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移动电话和电动交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所用的动力电池大多为锂电池,铝塑膜是软包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包电池核心材料,对于电池轻量化起着关键作用。相较于钢壳、铝壳或塑料壳等包装材料,铝塑膜具有质量轻、厚度薄、外形设计灵活等优势,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铝塑膜以其优异阻隔能力、耐穿刺能力、电解液稳定性、耐高温性和绝缘性,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的铝塑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内层为粘结层,多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材料,起封口粘结作用,中间层为铝箔,能够防止电池外部水汽的渗入,同时防止内部电解液的渗出,外层为保护层,多采用高熔点的聚酯或尼龙材料,有很强的机械性能,防止外力对电池的损伤,起保护电池的作用,该包装膜价格便宜,制作成本低,作为电池壳制作工艺简单方便,这样既降低了电池成本又简化了工艺过程。
但铝塑膜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耐电解液性能方面,从电解液的锂盐的组分看,它们极易水解,遇水便分解成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氢氟酸和其他气体,而一旦氢氟酸随溶剂侵入铝箔层,将很快破快与热封层粘接的铝箔表面,使铝箔与内膜分离,引发更为剧烈的电化学腐蚀,使得包装结构遭到破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铝塑膜制备方法,通过将铝箔进行钝化后,再与PET膜、尼龙、聚丙烯薄膜复合后形成具有四层结构的铝塑膜,有效提高了铝塑膜包装材料的耐电解液性能与阻隔性,并可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电池铝塑膜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双烘箱涂布机对铝箔的正反两面进行钝化处理,得到表面钝化后的铝箔,其中,钝化液置于涂布辊处,;
(2)采用复合机将尼龙和表面钝化后的铝箔进行复合后,送至固化室固化后得到复合尼龙/铝箔;
(3)将复合尼龙/铝箔和PET膜用复合机通过干式复合,使PET膜复合在尼龙上,送至固化室固化得到复合PET膜/尼龙/铝箔;
(4)将复合PET膜/尼龙/铝箔和聚丙烯薄膜用复合机通过干式复合,使聚丙烯薄膜复合在铝箔的另一钝化表面,送至固化室固化得到动力电池铝塑膜;
(5)将步骤(4)得到的动力电池铝塑膜冷却后送至分切车间,按设定规格切好后送检,检测合格后包装。
优选地,步骤(1)中,涂布机放卷张力为150~160N;收卷张力为200~400N,涂布辊压力为0.2~0.3Mpa;涂布机机速为60~70m/min,上烘箱温度为120~180℃,下烘箱温度为130~180℃。
更优选地,下烘箱的温度调节方法为,一区,130~150℃;二区,150~170℃;三区170~180℃;四区,170~180℃;五区,130~150℃。
更优选地,上烘箱的温度调节方法为,六区,130~150℃;七区,150~170℃;八区,170~180℃;九区,170~180℃;十区,120~1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佳昊,未经李佳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7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材料的模压成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组份式吸音海绵生产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