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线束排布结构及固定组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76065.6 | 申请日: | 2019-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8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 发明(设计)人: | 杨亮;夏百战;戚远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402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线束 距离补偿 电驱动系统 固定组件 排布结构 排布 底板 一体化 底板顶部 动作发生 机构安装 机构设置 夹紧固定 螺栓安装 形状特点 规整 翻折板 覆盖板 挤压辊 契合槽 三角板 三角条 自由段 一对一 联动 内腔 排状 凸起 细线 收缩 支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线束排布结构及固定组件,包括线束排布底板、线束借力机构和距离补偿机构,所述线束排布底板通过螺栓安装在设备内腔,所述线束借力机构设置在线束排布底板顶部的两侧,所述距离补偿机构安装在两个线束借力机构之间;所述线束借力机构包括支撑三角板、借力三角条、线束契合槽和定位覆盖板,所述距离补偿机构包括张力翻折板和线束挤压辊,该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线束排布结构及固定组件,利用排状线束中一个个细线凸起的形状特点来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夹紧固定,并且中间的自由段通过各个结构之间的联动可以做到即时的扩张和收缩,严格的控制了其距离补偿的动作发生,可以带来抚平以及规整线束排的好处和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排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线束排布结构及固定组件。
背景技术
线束为一定负载源组提供服务设备的总体,如中继线路、交换装置、控制系统等,当下在各种设备中使用到的线束,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安装、维修,确保电气设备能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会将各电气设备所用的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电线通过合理的安排,将其合为一体,最常见便有圆柱状以及扁排状两种,无论是哪一种安排方式,其两端均会安装上相应的对接插头或者其他的零部件,像这种线束零件在设备中进行电连接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外界的震动以及设备发生特定的动作等更情况,线束两端的接头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拉力,一旦超过其负荷或者是使用时间增加,两端的接头便会出现接触不良影响电器设备的使用,所以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在进行线束安装的时候一般都会多预留一定的长度在设备的内腔。
上述的技术方案虽然较为传统也较为方便,但是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预留的线束长度不能够进行捆绑约束只能处于游离状态,这样一来在发生拉伸或者是收缩的时候便不能控制其运动方向,在设备内部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元器件的使用,对于排状的线束,在设备内腔进行使用的时候,可能会由于预留或者设备所需要的长度稍长,在使用过程中外表皮会发生老化,塑形能力下降,线束中间的部分便会发生卷曲,轻则会发生挤压其他元器件的情况,严重的便会出现由于外表皮老化之后卷曲造成短路损坏设备的问题,所述还是需要一种针对于排状的线束安装以及在设备内部进行固定的组件装置。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线束排布结构及固定组件,解决了排状线束在设备内部使用时容易出现拉拽损坏两端接头以及预留过长影响到其他元器件甚至会卷曲发生短路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线束排布结构及固定组件,包括线束排布底板、线束借力机构和距离补偿机构,所述线束排布底板通过螺栓安装在设备内腔,所述线束借力机构设置在线束排布底板顶部的两侧,所述距离补偿机构安装在两个线束借力机构之间。
所述线束借力机构包括支撑三角板、借力三角条、线束契合槽和定位覆盖板,所述支撑三角板的底部分别搭接在线束排布底板顶部的两侧,所述借力三角条的两端分别与支撑三角板相对的一面固定焊接,所述线束契合槽等距离开设在借力三角条的顶部及其相向一侧的斜面上,所述定位覆盖板卡接在借力三角条的斜面和顶部。
优选的,所述距离补偿机构包括张力翻折板和线束挤压辊,所述张力翻折板相向的一侧均通过横轴活动安装在两个支撑三角板之间,所述张力翻折板正面与背面相对的一侧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悬挂片,所述悬挂片重叠部分的中部贯穿连接有抗压横轴,所述线束挤压辊套接在抗压横轴外圈的中部,所述线束挤压辊的外圈等距离开设有线束导向槽。
优选的,所述线束排布底板包括中心组合板和封装板,所述封装板相对的一侧均通过螺栓与组合板,所述线束排布底板顶部的中部在Y轴方向上开设有纵向凹槽,所述线束排布底板顶部两侧的正面与背面在X轴方向均开设有距离补偿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60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