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均匀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67743.2 | 申请日: | 2019-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7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年;白翔仁;赵乃勤;师春生;刘恩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网络 制备 葡萄糖 微米孔径 三维 碳化产物 氯化钠 沥水 氯化钠晶体 前驱体粉末 制备前驱体 表面包覆 惰性气体 混合气氛 无水乙醇 用水浸湿 氢气 前驱体 乙醇 水浴 煅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匀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制备盐模板。2)制备前驱体:将葡萄糖溶于无水乙醇中,葡萄糖与乙醇比例不超过1g/100mL,加入步骤1)制得氯化钠晶体粉末,水浴热干,得到表面包覆葡萄糖的氯化钠前驱体。3)制备三维碳网络:将步骤2)制得的前驱体粉末在惰性气体与氢气混合气氛下煅烧,得到碳化产物,将碳化产物用水浸湿之后再沥水数次,之后干燥,即得到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均匀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以及原位负载金属纳米颗粒三维碳纳米网络的制备。
背景技术
具有好结晶性的三维碳网络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导热性、优异的机械强度、吸波特性等,在电化学材料,结构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且其巨大的应用潜力仍在开发中。譬如,在电化学领域,三维碳网络由于丰富的孔结构,是良好的负载体,常用于高性能电极电容材料的制备;在结构材料领域,优质的碳骨架结构,是复合材料优良的增强体,在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维碳网络结构一般通过模板法完成,采用气态、液态、固态碳源,通过水热、溶剂热、热干、冻干等得到前驱体,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高温碳化,最后再将模板去除。三维碳网络的孔径大小,高度依赖于模板的粒径尺寸,碳网络的结晶性,和模板本身的催化活性有关。因此,选取一种适当的材料作为模板至关重要。常见的模板有两类:第一类是多孔金属、颗粒金属,颗粒硅等,这类模板自身具有好的催化活性,但是模板本身的成本很高,并且后期去除模板需要利用酸液或其他腐蚀液进行化学腐蚀,增加了制备成本;第二类模板是无机盐,一般将无机盐与碳源一并溶解于水中,通过热干、冻干等手段将碳源与无机盐析出,再进行高温碳化,由于后期的去除模板只需要在水中清洗即可,大大降低了制备成本。但是,由于无机盐的结晶特性,在析出过程中很难得到粒径统一的颗粒,作为模板很难调控三维碳网络的孔径大小,一般得到的材料很难做到整体孔径大小均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整体均匀性良好的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的制备方法,其孔径可控、厚度可控、整体均匀、过程快速简单、成本低廉、产量大,适合大规模工业产量化。本发明利用无机盐与碳源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的特点,先制备得到无机盐颗粒作为模板,然后在碳源可溶、无机盐不溶的溶剂中分散,保持模板稳定,得到碳源包覆模板的前驱体,随后高温碳化,最后水洗掉盐模板得到三维碳网络材料。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均匀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制备盐模板
配制氯化钠溶液,加入无水乙醇,使氯化钠析出,经过抽滤和干燥制得粒径一致的氯化钠晶体粉末,收集备用。
2)制备前驱体
将葡萄糖溶于无水乙醇中,葡萄糖与乙醇比例不超过1g/100mL,加入步骤1)制得氯化钠晶体粉末,水浴热干,得到表面包覆葡萄糖的氯化钠前驱体。
3)制备三维碳网络
将步骤2)制得的前驱体粉末在惰性气体与氢气混合气氛下煅烧,得到得到碳化产物,将碳化产物用水浸湿之后再沥水数次,之后干燥,即得到微米孔径三维碳网络材料。
另一种方式,步骤2)中,在无水乙醇中,同时加入具有溶解性的金属硝酸盐。所述的金属硝酸盐为硝酸铜、硝酸镍或硝酸锌。
优选地,将步骤2)制得的前驱体粉末置于管式炉中氩气与氢气混合气氛下,以10℃/min升温至700-80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核心是利用无机盐与碳源溶解性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溶剂、无机盐、碳源,不破坏模板,制得以无机盐为模板的前驱体。如无水乙醇、氯化钠、葡萄糖,利用乙醇中葡萄糖微溶而氯化钠不溶的特性,制得碳源包覆氯化钠前驱体。溶剂、无机盐、碳源可以选用其他种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77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