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丙基庚醇及其杂质的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63474.2 | 申请日: | 2019-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7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沈希斌;鲍益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68;G01N30/06;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基 庚醇 及其 杂质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丙基庚醇及其杂质的分析方法,采用GC‑FID法,气相色谱检测条件如下:色谱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80℃,保持5min,以6℃/min的速率升温至250℃,保持5min;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所述检测器的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氮气、氦气或氩气,载气流速为28mL/min;气相色谱仪还配置有分流装置。该方法采用在毛细管色谱柱上用FID检测器检测得到的面积归一法结果进行分析,检测过程快速简易,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为2‑丙基庚醇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丙基庚醇及其杂质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2-丙基庚醇(2-PH),是一种C10增塑剂原料醇。生产2-PH的原料可来自裂解装置的抽余C4烯烃或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副产的混合C4烯烃等。扬子巴斯夫公司于2012年建成了8万吨/年产能的2-PH装置,以抽余油(主要是其中所含的丁烯)、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经羰基合成、缩合、加氢生产2-PH。
目前,德国巴斯夫公司与扬子巴斯夫公司均采用GC方法(企业标准Q/3201 BYC50-2018)分析2-PH及其杂质含量,用以保证2-PH产品质量。2018年扬子巴斯夫公司OX装置(醇类产品装置)大检修2-PH装置开车期间,采用此方法检测得到的2-PH产品长时间不合格,主要表征为杂质组分一种“己烯醛”含量超标(见附图1):己烯醛含量约为0.5%(内控标准0.15%),导致2-PH产品不合格。通过对2-PH生产工艺的分析,工艺专家认为超标的“己烯醛”实际为催化剂在缩合反应中的分解产物二醇,并非控制标准中的产品杂质5-甲基-2-丙基己烯醛。为验证此分析结果,扬子巴斯夫公司将2-PH样品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成分剖析,羰基值检测表明样品不含醛基;质谱分析表明样品不含己烯醛,而是含有一种二醇。扬子巴斯夫公司将该二醇标准物质加入2-PH产品中,采用现有2-PH分析方法检测发现标准物质的色谱峰与疑似杂质组分一种“己烯醛”的色谱峰完全重叠(见附图2),进一步证实现有方法检测出的超标的“己烯醛”实际为催化剂分解产物二醇,并非控制标准中的产品杂质5-甲基-2-丙基己烯醛。
由以上结论可知,目前2-PH及其杂质含量的分析方法,无法准确控制开车期间2-PH产品质量。采用现有的2-PH分析方法,无法将控制标准中的杂质5-甲基-2-丙基己烯醛与催化剂溶液中的分解产物二醇分离开,因此造成2-PH产品中5-甲基-2-丙基己烯醛的检测结果偏高。同时,目前巴斯夫公司对2-PH装置开车期间催化剂溶液中的分解产物没有测定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在开车期间能够准确测定2-PH及其杂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弥补巴斯夫公司对2-PH测定方法的缺陷,对开车期间2-PH产品质量的保证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分离2-PH产品中的二醇与杂质己烯醛,从而准确测定开车期间2-丙基庚醇及其杂质的分析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以抽余油(主要是其中所含的丁烯)、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经羰基合成、缩合、加氢、精馏生产的2-丙基庚醇。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丙基庚醇及其杂质的分析方法,采用GC-FID法测定2-丙基庚醇及其杂质的含量,气相色谱检测条件如下:
色谱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80℃,保持5min,以6℃/min的速率升温至250℃,保持5min;
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所述检测器的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
载气为氮气、氦气或氩气,载气流速为28mL/min;
气相色谱仪还配置有分流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34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