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除臭菌剂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56346.5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6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汤江武;沈琦;姚晓红;吴逸飞;李园成;孙宏;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B01D53/84;B01D53/58;B01D53/52;C12R1/07;C12R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杨乐 |
地址: | 31001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除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除臭菌剂含有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659的弯曲芽孢杆菌Z2(Bacillus flexus Z2)或/和其培养物或/和其加工物。该菌株对氨气和硫化氢具有氧化作用,并且耐高温。菌剂中还包括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660的巨大芽孢杆菌Z3(Bacillus megaterium Z3)或/和其培养物或/和其加工物。该对氨气和硫化氢具有氧化作用,并且耐高温。两种菌株可单菌也可混合用于生物除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生物除臭菌剂。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被公认为的恶臭物质多达万种,按化学组分可分为5类,包括:1、含氮化合物如氨气,吲哚和胺类等;2、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硫醚;3、卤素及其衍生物;4、烃类;5、含氧化合物。其中,主要的恶臭气体为氨气、硫化氢等。
去除恶臭物质,常用方法可分为三大类:物理、化学和生物除臭法。物理除臭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掩蔽剂,吸附剂,暂时性地吸附、掩盖一部分臭味,而不能从根本上除臭;化学除臭方法主要是利用氧化剂氧化一些臭味成分,除臭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也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生物除臭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降解主要恶臭成分或阻断恶臭成分的产生,它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除臭彻底、效率高、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生物除臭方法的机理是恶臭物质首先溶于水中,而后被微生物吸收,作为其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从而生成无恶臭的物质。生物除臭过程大致有如下三阶段:
第一阶段,恶臭物质的溶解过程,并遵循亨利(Henrry)法则;
第二阶段,恶臭成分的水溶液被微生物群吸收在生物体内,而使恶臭成分从水中去除,其速度接近一般化学反应的速度;
第三阶段,微生物体内摄取的恶臭成分,又转化为微生物的能源,变成细胞物质而繁殖。酪酸、苯酚、甲醛等被分解为CO2和H2O。硫系恶臭成分由一般细菌和硫氧化细菌的作用而被氧化成硫酸,成为微生物的供给源。胺类、氨等氮系恶臭成分中,一部分组成微生物构体蛋白质,还有一部分成为亚硝酸或硝酸。
现有的生物除臭技术如申请号为201811329146.5的发明专利,是培养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以及酵母菌,得到上述菌种的培养物,上述培养物能迅速螯合、钝化臭气分子,快速消除臭味和异味。上述培养物去除臭味的速度快,但对氨气和硫化氢的去除率还有待提高,并且该专利中的菌种只能在常温下快速繁殖,不能适应畜禽粪便高温堆肥,因此应用范围有限。
现有的生物除臭技术如申请号为201711155428.3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将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R1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J2两种菌株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制成复合生物除臭剂喷施于养殖场鸡粪和未完成堆肥的禽粪有机肥上。分别用R1菌液和J2菌液喷洒鸡粪处理1h后除氨率均达到100%,处理6h后除氨率分别为97.14±0.09%和94.27±0.19%。将上述两种菌剂按照1:1(配方一)和3:2(配方二)的配比得到的复合生物除臭剂分别喷洒鸡粪处理1h后除氨率分别达到95.62±0.00%和94.38±0.10%,6h后的除氨率未进行记录。将上述配方一和配方二10倍稀释液分别喷洒高氨浓度禽粪有机肥处理1h,除氨率分别为86.45±0.02%和84.95±0.03%。用J2菌液连续喷洒高氨浓度禽粪有机肥5d,可在不新增粪肥的条件下维持低氨气浓度一周。由上述发明的有益效果中可知,上述发明中发现的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J2具有优良的除铵根离子能力和生长适应性,但并没有说明其还对其他臭气成分具有优良的去除效果,因此不适用于成分复杂的待处理对象如垃圾渗滤液。另外该发明专利中发现的两种菌的适宜温度为28~30℃,均不适应高温环境,因此应用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63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