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壳电池的氦检测装置及氦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55272.3 | 申请日: | 2019-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6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国;胡勇;刘昊;高云松;黄祥虎;高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22 | 分类号: | G01M3/22;G01M3/3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袁文英 |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壳电池的氦检测装置及氦检测方法。其中,氦检测装置包括:夹具上盖;夹具底座,夹具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钢壳电池壳体的放置槽,夹具上盖密封盖合的夹具底座上使放置槽形成密闭空间,放置槽的第一侧槽壁设有注氦针,放置槽的槽底设有真空孔;氦检仪,氦检仪与真空孔之间通过第一管路相连通;氮气瓶,氮气瓶与氦检仪之间通过第二管路相连通;氦气瓶,氦气瓶与注氦针之间通过第三管路相连通。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检测焊接完成后钢壳电池壳体的密封检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壳电池的氦检测装置及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目前新型的消费类小型钢壳电池,在壳体焊接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密封性检测。由于小型钢壳电池容易变形,无法承受较大的真空负压,因此采用常规的氦检方式会造成小型钢壳电池变形,从而使得密封性检测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钢壳电池的氦检测装置及氦检测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检测焊接完成后钢壳电池壳体的密封检测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钢壳电池的氦检测装置,包括:夹具上盖;夹具底座,夹具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钢壳电池壳体的放置槽,夹具上盖密封盖合在夹具底座上使放置槽形成密闭空间,放置槽的第一侧槽壁设有注氦针,放置槽的槽底设有真空孔;氦检仪,氦检仪与真空孔之间通过第一管路相连通;氮气瓶,氮气瓶与氦检仪之间通过第二管路相连通;氦气瓶,氦气瓶与注氦针之间通过第三管路相连通。
进一步地,钢壳电池的氦检测装置还包括夹具推块,夹具推块密封设置在夹具底座的与第一侧槽壁相对的第二侧槽壁上,且夹具推块延伸至放置槽内,夹具推块能够滑移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管路与注氦针之间通过集气腔体相连通,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一阀体,集气腔体与第一阀体之间的第三管路与氮气瓶之间设有第四管路,第四管路上设有第二阀体,集气腔体上设有第五管路,第五管路的自由端与外部大气相连。
进一步地,第五管路上设有第三阀体,第三阀体与集气腔体之间的第五管路上设有保压支路,保压支路的自由端与外部大气相连,且保压支路上设有溢流阀。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第二管路上设有开关阀。
进一步地,夹具上盖与夹具底座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钢壳电池的氦检测方法。该氦检测方法采用前述的氦检测装置进行检测操作,该氦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检测步骤:将钢壳电池壳体放置入放置槽中,钢壳电池壳体的注液口与注氦针密封对接,并盖合上夹具上盖使放置槽形成密闭空间;通过氦检仪对密闭空间进行第一次抽真空,并判断密闭空间的真空度;当密闭空间的真空度大于4Pa时,则钢壳电池壳体的密封性不合格,检测结束;当密闭空间的真空度小于等于4Pa时,则停止第一次抽真空,并通过氦检仪对密闭空间反向吹送氮气以充满密闭空间;通过注氦针向钢壳电池壳体注入氦气,注入氦气过程持续第一预定时长;第一预定时长过后,通过氦检仪对密闭空间进行第二次抽真空,第二次抽真空过程持续第二预定时长;第二预定时长过后,通过氦检仪判断氦原子的漏率;当氦原子漏率大于10-7Pa*m3/s时,则钢壳电池壳体的密封性不合格,当氦原子漏率小于等于10-7Pa*m3/s时,则钢壳电池壳体的密封性合格。
进一步地,第一预定时长为2s。
进一步地,第二预定时长为4s。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5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水试验装置
- 下一篇:基于虚拟仪器的深水脐带缆泄漏特征数据智能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