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温炉窑的SNCR和PNCR协同联合脱硝系统及烟气脱硝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5195.1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1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戴俊;宁杰;姚建;姚羽思;吴卫民;杨宁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澎湃动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6 | 分类号: | B01D53/56;B01D53/75;B01D53/79;B01D53/83;F23J1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 代理人: | 任丽娜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处理系统 高温炉窑 联合脱硝系统 烟气脱硝 协同 氨系 还原剂喷射系统 空气压缩系统 超标问题 风机系统 技术效率 计量系统 两套系统 喷枪系统 烟气处理 粉剂 氨逃逸 工作间 还原剂 除湿 储罐 烟气 出口 投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温炉窑的SNCR和PNCR协同联合脱硝系统及烟气脱硝方法,高温炉窑烟气处理领域,包括SNCR预处理系统和PNCR系统;所述SNCR预处理系统,包括氨系还原剂储罐、计量系统、SNCR均分系统、空气压缩系统、氨系还原剂喷射系统,控制NOx出口浓度在200‑250mg/m3;所述PNCR系统,包括风机系统、除湿工作间、PNCR均分系统、PNCR粉剂喷枪系统,控制烟气NOx排放浓度小于100mg/m3;本系统包含SNCR预处理系统、PNCR系统,两套系统的协同,充分发挥原有SNCR的投资低、成本低和PNCR的高效、稳定、无污染特点,有效避免SNCR技术效率低和氨逃逸超标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炉窑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温炉窑的SNCR和PNCR协同联合脱硝系统及烟气脱硝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泥窑系等高温炉窑的尾气NOx减排基本采用一次减排和二次治理技术组合方 式,由于NOx的一次减排技术属于NOx生成中的燃烧控制技术,因其投资省,见效快, 对正常生产几乎无任何影响,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15%~30%的脱硝效率使得其在NOx排放的控制上必须结合二次治理技术。
当前,水泥窑系等高温炉窑的尾气NOx二次治理所采用的脱硝技术主要有两种,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简称SNCR法)和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简称SCR法)。 SNCR法在水泥窑系等生产中被普遍应用,其特点是:采用20%~25%浓度的氨水或液氨 为还原剂,技术投资低,脱硝效率不高,仅为30%~50%,而SCR法的技术特点同样是 可采用20%~25%浓度的氨水或液氨为还原剂,反应需借助催化剂完成,具有技术投资高, 脱硝效率高,可达90%以上的特点,但因无法适应水泥炉窑等的高尘、高硫的环境,因 此在水泥、建材等行业中鲜有应用。
随着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普遍采用的SNCR由于效率低,使其在实际使用中需加大还原剂投放量。而还原剂的大量使用,导致还原反应迅速饱和,氨逃逸数值呈倍数 级上升,大大超出环保标准。同时炉窑系内物料吸附的过量氨,也随着物料的流转而传 播,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此外过量氨与炉窑内高硫等生成的化合物,也加剧了设 备的腐蚀,造成炉壁等破洞、漏风,炉窑极易出现“红河”现象,预热器内壁顶部、中 部或锥底螺栓等部位因腐蚀加剧而出现失效、垮塌等事故,甚至在停炉检查时部件表面 看似完好,随后出现部件失效或垮塌,严重影响炉窑系整体的安全稳定。
综上,业内普遍认为SNCR法稳定控制NOx排放极限值在200mg/m3左右,在此指 标下,水泥炉窑等才能长期安全运行。
PNCR脱硝技术属于新型高分子粉剂脱硝法,工艺上粉末状高分子脱硝剂与NOx进行还原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高温炉窑的SNCR和PNCR协同联合脱硝系统,本系统包含SNCR预处理系统、PNCR系统和公用电气控制系统, SNCR预处理系统和PNCR系统两套系统的协同工作,充分发挥原有SNCR的投资低、 成本低和PNCR的高效、稳定、无污染特点,有效避免SNCR技术效率低和氨逃逸超 标问题,从而使整个水泥窑系等高温炉窑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满足国家环保NOx超低 排放要求。
一种用于高温炉窑的SNCR和PNCR协同联合脱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SNCR 预处理系统和PNCR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澎湃动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澎湃动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51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