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55040.8 | 申请日: | 2019-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2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毛伟光;毛炯炳;党向利;王丽芳;包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市曙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G18/00;A01G18/20;A01H15/00;A23L3/3463;A23L3/3562;A23K10/30;A23K10/12;A23K20/163;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83 | 代理人: | 向庆宁 |
| 地址: | 312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痂状炭角菌 菌株 zj1811 及其 培养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该菌株于2019年1月1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7000。进一步地,本发明对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的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进行了优化,提供了适宜于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的液体培养方法和固体培养方法。本发明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一种新的炭角菌菌株,进一步拓宽了炭角菌的种类,该菌株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并且可以进行人工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其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可作为抗菌剂、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果蔬防腐保鲜以及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微生物发酵培养及发酵产物抗菌、抗氧化活性鉴定,具体涉及一种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按国际标准划分的国际化产业中,保健品行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近20年来,保健品的销售额平均年增长13%。数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保健品人均年消费额分别是214美元和148美元,我国仅为26美元。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保健品市场迎来了发展生机。虫草是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中药补品,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虫草产品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在保健品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虫草(寄生昆虫的药用真菌、食用真菌)有500多种,市面上常见的有3种:冬虫夏草、蛹虫草和蝉花。冬虫夏草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草蝙蝠蛾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蛹虫草(又称北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蛹草的子座。蝉花是真菌蝉拟青霉寄生蝉若虫的复合体,系冬虫夏草类似物,隶属虫草属。虫草每年产量在100-130吨之间,到2020年虫草行业规模将达750亿元。由于虫草每年产量不会出现大波动,所以虫草保健品行业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资源、新产品研发以及对产品深加工带来的结构升级。
乌灵参是生长在白蚁巢穴中炭角菌菌核俗称。近年来学者们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发现,其具有高度抗肿瘤、调节免疫、抗疲劳、抗衰老等多种作用。乌灵参被世界药用真菌研究、应用领域均视为珍稀、名贵保健品,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并亟待开发的虫草保健品新资源。
全世界报道的炭角菌已有300多种。我国炭角菌有近百种,主要分布于浙江、西藏、四川、湖南等省。近年来国内外炭角菌的研究主要包括培养条件的优化、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评价和安全性评估。在培养优化方面,炭角菌的液体发酵正在日趋完善,但子实体大规模批量生产还未见报道。在化学成分及活性物质方面,炭角菌富含丰富化学成分,越来越多新活性成分在炭角菌中被提取分离出来。在药理作用上主要集中于黑柄炭角菌等少数炭角菌。
由于炭角菌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特殊,自然资源稀缺,野生炭角菌价格昂贵,野生资源储备量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需要。鉴于其珍贵的药用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很多人对其栽培技术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只能生产炭角菌菌丝体,而炭角菌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技术是世界难题。在其产业化上,目前仅有浙江佐力药业以纤细乌灵参为材料,用其液体发酵产物为原料研发上市了乌灵参菌丝体乌灵胶囊。相较于众多的炭角菌种类来说,炭角菌的应用不可能局限于某个单一物种。往往一种新资源、新原料、新菌株的研发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痂状炭角菌菌株ZJ1811液体发酵、固体培养及发酵产物抗菌、抗氧化活性鉴定。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痂状炭角菌菌株,保藏名称为ZJ1811,分类命名为痂状炭角菌Xylaria escharoidea,保藏编号为CGMCC NO.17000,保藏日期为2019年01月17日,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市曙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绍兴市曙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50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