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季超级稻氮素后移壮穗的氮肥高效施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54733.5 | 申请日: | 2019-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0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郭立君;肖小平;程凯凯;李超;杨茜;汪柯;彭志红;唐海明;汤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A01G22/2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 地址: | 41012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级稻 氮素 后移壮穗 氮肥 高效 施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季超级稻氮素后移壮穗的氮肥高效施用方法,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水稻生产生长前期氮素过剩,养分浪费,后期氮素供应不足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选用双季超级稻品种;确定N、P、K肥的施用总量;超级早稻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N肥的施用比例为6:3:1:0、5:3:2:0或5:3:1:1;超级晚稻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N肥的施用比例为5:4:1:0或5:3:2:0或5:3:1:1;P肥全作基肥施用;K肥60%作基肥施用,40%作穗肥施用,具有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超级稻穗粒协同发育、发挥超级稻增产潜力的作用,为水稻产业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双季超级稻氮素后移壮穗的氮肥高效施用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水稻的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5年以来,我国超级稻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3亿亩以上,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在水稻生产中“大肥夺高产”的生产理念由来已久。
目前,在水稻生产中,农民习惯采取“一炮轰”施肥方法,即重基、蘖肥,轻穗、粒肥。农民习惯将氮肥作基肥和分蘖肥,其中,早稻基肥、分蘖肥的氮肥施用比例为7:3,晚稻基肥、分蘖肥的氮肥施用比例为6:4。由于前期施氮量大,容易随水流失或通过消化和反消化作用挥发,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污染环境。农民没有根据不同超级稻各生育阶段需氮差异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分期施用比例,导致超级稻生长前期氮素过剩,养分浪费,后期氮素供应不足,达不到穗大、粒饱的增产效果,降低了肥料生产效率,不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既浪费肥料资源又造成氮素面源污染。
现有的施肥方式是水稻产业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超级稻穗粒协同发育、发挥超级稻的增产潜力,以及根据超级稻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氮素需求的差异性适量分期施用氮肥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突破口。通过改进氮肥施用技术,根据超级稻各生育期需氮的差异性,提出超级稻氮素后移壮穗的氮肥高效施用方法,对推进水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季超级稻氮素后移壮穗的氮肥高效施用方法,具有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超级稻穗粒协同发育、发挥超级稻增产潜力的作用,为水稻产业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季超级稻氮素后移壮穗的氮肥高效施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用熟期适宜、丰产的双季超级稻品种;
S2: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超级稻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确定N、P、K肥的施用总量;
S3:超级早稻的N肥分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三次或四次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为6:3:1:0、5:3:2:0或5:3:1:1;
超级晚稻的N肥分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三次或四次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的比例为5:4:1:0或5:3:2:0或5:3:1:1;
S4:P肥全作基肥施用;
S5:K肥60%作基肥施用,40%作穗肥施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的具体施用施用步骤:
基肥,在最后一次耙田前,施用N、P2O5、K2O养分含量为40%的复合肥30-32.5kg/亩,养分不足部分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补充;所述复合肥中N、P2O5、K2O的比例为5:2:3;
分蘖肥,超级早稻移栽5-7天后撒施,超级晚稻移栽3-5天后撒施;
穗肥,按比例施用氮肥和钾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47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