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净化甲醛高效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0230.0 | 申请日: | 201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7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徐约翰;张胜华;洪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耶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02 | 分类号: | C12N9/02;B01D53/84;B01D5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799 上海市青浦区工***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醛 甲醛脱氢酶 多氨基化合物 空气净化 络合剂 酶体 制备 有机金属骨架材料 室内空气净化 复合型生物 长期储存 缓慢释放 甲醛净化 甘氨酸 酶剂 释放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室内空气净化技术领域一种应用复合型生物酶的空气净化甲醛高效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甲醛高效酶由甲醛脱氢酶、络合剂和储酶体组成,储酶体为有机金属骨架材料,络合剂为多氨基化合物,甲醛高效酶缓慢长效的释放甲醛脱氢酶,持续与低浓度的甲醛反应;所述的多氨基化合物为EDTA二钠或甘氨酸中的一种。本发明具有甲醛净化效果好和储酶剂长期储存甲醛脱氢酶并对缓慢释放的甲醛持续作用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空气净化技术领域一种应用复合型生物酶的空气净化甲醛高效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迁移、人民居住环境的提升,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发重视。而室内(涵盖一般家庭、办公、艺术空间等场所)装修、家具等释放的甲醛、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严重超出国家标准,对人体危害不容忽视。目前市场上多采用活性炭吸附、强氧化剂(二氧化氯CN104941408A、臭氧)氧化、生物酶、光触媒二氧化钛除甲醛等技术,但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率不高且需要定期更换活性炭,光触媒二氧化钛需在特定波长紫外光下和甲醛反应,可见光下对甲醛的降解率较低,生物酶一般能在短期除甲醛,但并不能持续除甲醛,且氧化法使用的二氧化氯和臭氧自身对人体就有危害,产生的有机副产物更是毒性极大。另外采用负离子、低温等离子体等物理技术容易产生高浓度臭氧,对人体造成二次危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型高效酶,能高效并持续降解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净化甲醛高效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甲醛高效酶由甲醛脱氢酶、络合剂和储酶体组成,储酶体为有机金属骨架材料,络合剂为多氨基化合物,甲醛高效酶缓慢长效的释放甲醛脱氢酶,持续与低浓度的甲醛反应;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的多氨基化合物为EDTA二钠或甘氨酸的一种;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甲醛高效酶配方质量百分比为:
甲醛脱氢酶 5~30%
多氨基化合物0.1~1.5%
有机金属骨架材料0.01~0.5%
去离子水 10~93%
各组分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0%。
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甲醛高效酶制备工艺步骤如下:
1)根据室内甲醛浓度高低,选用活力在300~3000U/mg的甲醛脱氢酶5~30%,加入去离子水10~93%,转速r为100~3000r/min,保持恒温36℃,匀速搅拌2~4h,以让甲醛脱氢酶均匀分散在去离子水中;
2)加入0.01~0.5%的有机金属骨架材料,转速为100~3000r/min,保持恒温36℃,匀速搅拌4~10h,有助于有机金属骨架材料更好的吸收甲醛脱氢酶;
3)加入0.1~1.5%的多氨基化合物作为络合剂,转速为100~3000r/min,保持恒温36℃,匀速搅拌2~4h,将甲醛脱氢酶锁定在有机金属骨架材料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1.本发明充分考虑到甲醛在高温下的释放速率增快,而目前市面上采用高温熏蒸或者热风吹脱并不能将家具、板材中的甲醛释放完全,一次或几次的甲醛脱氢酶喷涂处理只能将高温释放在空气中的甲醛降解掉,对于后期板材中残余的低浓度甲醛并不能持续有效降解。故本发明采用储酶剂长期储存甲醛脱氢酶并对缓慢释放的甲醛持续作用。
2.本发明充分考虑到在处理甲醛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物问题,所以不采用亚硫酸氢钠、尿素、二氧化氯、臭氧等氧化剂和铵剂。
附图说明
图1为除甲醛随时间变化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耶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耶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02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