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薯愈伤再生培养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47657.5 | 申请日: | 201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7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王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晶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刘晓晖 |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培养基 甘薯 愈伤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愈伤组织诱导 潮霉素抗性 商业化生产 无菌苗培养 再生培养基 再生 高产栽培 快速繁殖 悬浮培养 遗传转化 愈伤组织 再生培养 试管苗 快繁 染液 筛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薯愈伤再生培养基,包括用于甘薯无菌苗培养的SBM培养基、用于愈伤组织诱导的MSD培养基、用于悬浮培养的LCP培养基、用于侵染液的LCP‑AS培养基、用于共培养的SBM‑AS培养基、共培养后对愈伤组织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的SBM‑H10培养基、用于再生的SBM‑C500培养基、用于再生的SBM‑Cf200培养基。实现了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甘薯进行快速繁殖和高产栽培,也为甘薯遗传转化提供了必要基础,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为甘薯快繁和大规模试管苗商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甘薯愈伤再生培养基。
背景技术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我国是世界上甘薯栽培面积和总产最大的国家,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甘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随着全球人口猛增、耕地剧减和灾害日趋频繁,亚非拉一些国家将扩大甘薯生产以解决粮食危机问题。为了满足人们对甘薯日益增长的需求,需不断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其关键在于甘薯的品种改良。近年来,利用生物工程(甘薯转基因、诱变育种等)改良甘薯的品质、抗病虫性等性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能否成功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甘薯改良,其关键是建立高效的甘薯再生系,植株再生是进行遗传转化的前提,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再生率将有助于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作物遗传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甘薯愈伤再生培养基,其显著提高了胚性愈伤再生率和单块愈伤出苗量。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用于甘薯无菌苗培养的SBM培养基、用于愈伤组织诱导的MSD培养基、用于悬浮培养的LCP培养基、用于侵染液的LCP-AS培养基、用于共培养的SBM-AS培养基、共培养后对愈伤组织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的SBM-H10培养基、用于再生的SBM-C500培养基、用于再生的SBM-Cf200培养基;
所述SBM培养基为:MS+0.3mg/L维生素B1+30.0g/L蔗糖+3.0g/L Gelrite;
所述MSD培养基为:MS+20.0g/L蔗糖+2.0mg/L 2,4-D+3.0g/L Gelrite;
所述LCP培养基为:MS+0.3mg/L维生素B1+40.0g/L蔗糖+2.2g/L KCl+2.0mg/L 2,4-D+0.2mg/L 6-BA;
所述LCP-AS培养基为:LCP+200μmol/L乙酰丁香酮;
所述SBM-AS培养基为:SBM+200μmol/L乙酰丁香酮;
所述SBM-H10培养基为:SBM+10mg/L潮霉素+200mg/L头孢霉素;
所述SBM-C500培养基为:SBM+500mg/L羧苄青霉素;
所述SBM-Cf200培养基为:SBM+200mg/L头孢霉素;
进一步的,所述MS为基本培养基,所述MS基本培养基内的琼脂含量为15g/L,pH=7.0。
进一步的,上述的培养基均灭菌前调pH=5.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甘薯进行快速繁殖和高产栽培,也为甘薯遗传转化提供了必要基础,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为甘薯快繁和大规模试管苗商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本研究建立了9个优良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以悬浮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实现了5个品种的转基因操作,优化了转基因操作的多个关键步骤,完善了非品种依赖型甘薯遗传转化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晶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晶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76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