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芯远程智能调度交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46955.2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2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欢;孟凡博;刘爱民;王刚;刘扬;耿洪碧;杨智斌;王明睿;孙静;南洋;李伟;王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保定昊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25 | 分类号: | H04B10/25;H04B10/079;H04B10/03;G08C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110006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远程 智能 调度 交换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芯远程智能调度交换系统,包括光纤芯远程对接设备,实现光纤芯的对接;光测试设备,用于光纤性能参数测试;主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光纤芯远程对接设备进行光纤芯的自动对接,同时控制所述光测试设备对光纤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信号传输设备,接受所述主控制器发出的信号,并进行远程传输;控制中心,接收所述信号传输设备远程传输的信号,并实现光纤芯的远程调度与光纤性能参数的实时监测。本发明解决了远程光纤纤芯自动交换问题,提高光节点链路切换效率和光通道测试自动化水平,降低光缆网络运维成本,实现运维工作从原有的粗放故障管理向智能化配置管理转变,加快智能光缆网络建设步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光纤芯远程智能调度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建设更高速、更便捷、更强承载力的电力系统通信承载网已成为未来电力通信系统发展的重点。其中,光纤基础网络的不断完善,其建设及维护已成为电力通信网后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作为光纤通讯传输的基础承载网络-光纤网络,其运行维护工作还处在原始的人工模式下,即通常需要人工到现场去跳纤操作来实现不同光纤之间的对接交换,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分散、人工倒换操作的繁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这样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而且费时。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光纤芯远程智能调度交换系统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光纤芯远程智能调度交换系统,解决了远程光纤纤芯自动交换问题,提高光节点链路切换效率和光通道测试自动化水平,降低光缆网络运维成本,实现运维工作从原有的粗放故障管理向智能化配置管理转变,加快智能光缆网络建设步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纤芯远程智能调度交换系统,包括:
光纤芯远程对接设备,实现光纤芯的对接;
光测试设备,用于光纤性能参数测试;
主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光纤芯远程对接设备进行光纤芯的自动对接,同时控制所述光测试设备对光纤性能参数进行测试;
信号传输设备,接受所述主控制器发出的信号,并进行远程传输;
控制中心,接收所述信号传输设备远程传输的信号,并实现光纤芯的远程调度与光纤性能参数的实时监测。
优选的,所述光纤芯远程对接设备包括底板、对接体、外部对接装置和内部对接装置;所述对接体安装在所述底板顶端,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环形轨道一和环形轨道二;所述对接体为中空柱状结构,所述环形轨道一环绕设置在所述对接体的外侧,所述外部对接装置与所述环形轨道一滑动连接;所述环形轨道二环绕设置在所述对接体的内侧,所述内部对接装置与所述环形轨道二滑动连接;所述对接体外壁上设置有多条并列设置的对接槽,每个所述对接槽内设置有多个沿所述对接槽延伸方向设置的对接孔。通过外部对接装置可将外部光纤芯插入对接孔内,通过内部对接装置可将尾纤纤芯插入与外部光纤芯相应的对接孔内,实现外部光纤芯与尾纤纤芯的自动对接交换,操作方便,大大减少了人工的参与,提高了工作效率;外部对接装置可沿环形轨道一移动,内部对接装置可沿环形轨道二移动,从而实现了多个对接孔内的光纤线芯的自动对接交换,自动化程度高;对接体为中空柱状结构,对接孔均设置于其侧壁上,从而在相同数量的对接孔的前提下,大大缩小了对接体的水平占用面积。
优选的,所述外部对接装置包括动力车一、升降机构一、机械手一和纤芯连接器一,所述动力车一与所述环形轨道一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一安装在所述动力车一上,所述机械手一远离所述对接体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机构一相连,靠近所述对接体的一端与与所述纤芯连接器一相连。动力车一可沿环形轨道一移动,从而带动纤芯连接器一圆周转动,以方便外部光纤芯对准各个对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保定昊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保定昊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69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