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云的车辆信息处理与交互方法、处理与交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46203.6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4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宏;刘峥;张朋;金帝;周颖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967 | 分类号: | G08G1/0967;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陈宙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辆 信息处理 交互 方法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云的车辆信息处理与交互的方法和车联网信息处理与交互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车辆自身基于微云形成判决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形成微云,成员车辆共同选出此微云内的计算节点车辆,计算节点车辆对微云内的成员车辆发送的第一数据进行处理并返回处理结果,或将第一数据或对第一数据的初步处理结果发送给远程云服务器并返回控制信息;远程云服务器通过激励机制鼓励车辆主动成为计算节点;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车辆能够直接根据需求动态形成微云并对微云进行维护,由微云内车辆节点选出的计算节点进行数据处理、微云内处理任务的分配、微云间的通信以及微云内数据的上传和分发,提供激励机制,激励车辆主动成为计算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云的车辆信息处理与交互的方法和车联网信息处理与交互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的在道路上行驶。以上的所有流程都是车辆单独完成,没有考虑到车辆间的协作感知与信息共享。无人驾驶目前主要是依靠自身车载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处理,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自身的结果。车辆之间并没有对路况信息的识别结果进行共享,彼此车辆对立的进行计算。与此同时,由于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加复杂的数据处理以及更短的响应时间,采用传统的云端请求模式,很难满足车辆需求,同时也会对接入网络带来很大的负载压力,数据传输不仅会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还会增大网络的传输时延,导致紧急情况处理不及时,造成车辆大量拥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微云的车辆信息处理与交互的方法和车联网信息处理与交互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微云的车辆信息处理与交互的方法,包括:车辆基于微云形成判决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形成微云;其中,所述微云形成判决信息包括:周围车辆信息、特定场景信息、周围路况信息;在满足微云形成条件并形成或加入微云后,微云内的成员车辆共同选出此微云内的计算节点车辆;所述计算节点车辆接收到微云内的成员车辆发送的第一数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成员车辆进行相应地调度处理;或,所述计算节点作为移动网关,将所述第一数据或对第一数据的初步处理结果发送给远程云服务器,将所述远程云服务器发送的控制信息分发给所述成员车辆;所述远程云服务器基于预设的激励机制对成为计算节点的车辆进行奖励,鼓励车辆主动成为计算节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联网信息处理与交互系统,包括:车辆和远程云服务器;车辆获得微云形成判决信息,基于所述微云形成判决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形成微云;其中,所述微云形成判决信息包括:周围车辆信息、特定场景信息、周围路况信息;在形成微云后,所述微云内的成员车辆共同选出此微云内的计算节点车辆;所述计算节点车辆接收到微云内的成员车辆发送的第一数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成员车辆进行相应地调度处理;或,所述计算节点作为移动网关,将所述第一数据或对第一数据的初步处理结果发送给远程云服务器,将所述远程云服务器发送的控制信息分发给所述成员车辆;所述远程云服务器基于预设的激励机制对成为计算节点的车辆进行奖励,鼓励车辆主动成为计算节点。
本发明的基于微云的车辆信息处理与交互的方法和车联网信息处理与交互系统,提出了一种和场景相关的动态微云架构,车辆直接根据周围路况及环境的需求动态形成微云并对微云进行维护,由微云内车辆节点选出的计算节点进行数据处理、微云内处理任务的分配、微云间的通信以及微云内数据的上传和分发,使无人驾驶车辆可以针对更加复杂的路况进行更快的处理并作出判断,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更可靠的服务;提供激励机制,激励车联网内的车辆主动成为微云计算节点,为微云内成员车辆提供服务。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62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