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功放管漏极馈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41543.X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6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卫明;应文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龚颐雯;田英楠 |
地址: | 31403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放 管漏极 馈电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放管漏极馈电电路,属于通信对抗技术领域,解决功率放大器不能满足快速响应的问题,电路包括连接在功放管漏极供电回路中的第一开关,连接在功放管漏极的放电回路中的第二开关,以及开关控制电路;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的控制端,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的控制端;当第一输出端输出驱动信号时,第一开关导通,接通功放管漏极供电回路;当第二输出端输出驱动信号时,第二开关导通,接通功放管漏极的放电回路;供电回路与放电回路的导通在时序上互斥,且始终存在固定时延ΔT。本发明避免了功放管收发转换时间长的问题,实现功放管快速静噪目的,且控制速度快,性能稳定,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对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功放管漏极馈电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对功率放大器快速收发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新一代的高速跳频通信/干扰系统要求能够对功率发射实现更快更稳定的收发,这就要求功率放大器必须满足响应速度快的特性。
在现有的功放管收发电路系统中,LDMOS型功率管采取收发栅极馈电的方式实现功率放大器的收发功能,GaN型功率管采取收发漏极馈电的方式实现功率放大器的收发功能,一般的收发时间都在几微秒至几十微秒,过长的收发时间使高速跳频通信/干扰系统的侦查、通信、干扰的时间缩短,使系统的有效工作时间缩短,减小了系统的工作效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功放管漏极馈电电路,解决功率放大器不能满足快速响应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功放管漏极馈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开关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功放管漏极供电回路中;
所述第二开关连接在功放管漏极放电回路中;
当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时,第一开关导通,接通功放管漏极供电回路,使输入电源通过第一开关给功放管的漏极加电;
当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时,第二开关导通,接通功放管漏极放电回路,使功放管漏极通过第二开关放电;
所述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输出第二驱动信号在时序上互斥,且存在固定时延ΔT。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TR信号,当TR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所述开关控制电路无驱动信号输出,经过固定时延ΔT后,输出第一驱动信号;
当TR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停止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经过固定时延ΔT后,输出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延时器、二输入与门;
所述二输入与门的一个输入端经过延时器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输入与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直接连接;所述二输入与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二输入或非门;
所述二输入或非门的一个输入端经过所述延时器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输入或非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直接连接;所述二输入或非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包括N沟道场效应管Q1;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功放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地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电容C1与所述二极管D1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15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多点通信系统、以及相关联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电器附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