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胖威利综合征长非编码RNA标记物及检测试剂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38963.2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1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玲玲;吴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胖威利 综合征 编码 rna 标记 检测 试剂 | ||
本发明属于小胖威利综合征诊断研究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系列可用于血液样本检测的小胖威利综合征长非编码RNA标记物及检测试剂。sno‑lncRNA1、sno‑lncRNA2、sno‑lncRNA3、sno‑lncRNA4和sno‑lncRNA5,它们在人源胚胎干细胞中表达量极高,且异常稳定。小胖威利综合征病人中15号染色体q11‑q13区域基因表达缺失,最小核心缺失区域为108kb。正常情况下,sno‑lncRNAs等长非编码RNA均产生自该区域,可以作为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分子标记物。该系列分子标记物的检测试剂为特异性引物对。该类RNA标志物不仅稳定、微创、易于检测,而且定量精确。这些特征将提高小胖威利综合征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基因检测试剂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和简单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小胖威利综合征诊断研究领域,具体涉及小胖威利综合征长非编码RNA标记物及检测试剂。
背景技术
小胖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简称“PWS”)是一种多系统紊乱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新生儿发病率为1/12000到1/15000。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包括小胖威利综合征等121种疾病被收入其中。小胖威利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新生儿或婴幼儿肌张力低下、发育缓慢、有明显的面部特征(窄面、前额窄、长头、杏仁眼)、童年期开始体重迅速增加、青春期发育迟缓、性腺发育不良,智力发育缓慢。临床上易将小胖威利综合征误诊为脑瘫、肌无力、简单性肥胖等或漏诊。PWS患者的主要遗传类型有:父源染色体15q11-13区域缺失(65%~75%)、母源单亲二倍体(20%~30%)、印记中心微缺失或突变(1%~3%)、染色体平衡易位(<1%)。
与常见疾病相比,罕见病的相关医学研究水平明显滞后。医学界对许多罕见病(例如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认识受限,检测手段不足,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不少患者及其家庭面临长期辗转求医而无法明确检测的困境;同时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还有许多罕见病(例如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没有被及时确诊,耽误了治疗干预时间。因此建立简单、高效、易于操作、覆盖范围广的检测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检测检测小胖威利综合征的方法包括甲基化特异性扩增(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及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MS-PCR与MS-MLPA技术是利用15号染色体q11-q13区域基因印记中心(Imprinting center,IC)在父源、母源染色体上甲基化情况存在差异这一分子特征来检测小胖威利综合征。以上两种方法存在样品投入量大、操作复杂、微缺失难以检测等缺点。开发新类型的小胖威利综合征检测标志物及相关试剂十分必要,对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及早检测与尽快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胖威利综合征长非编码RNA标记物及检测试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sno-lncRNA1、sno-lncRNA2、sno-lncRNA3、sno-lncRNA4和sno-lncRNA5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联合用于制备或筛选小胖威利综合征检测试剂的用途。所述多个是指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sno-lncRNA1、sno-lncRNA2、sno-lncRNA3、sno-lncRNA4和sno-lncRNA5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联合作为生物标志物。所述多个是指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小胖威利综合征检测试剂用于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判断、诊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89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监视型防火电缆
- 下一篇:聚乳酸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