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钉螺活性检测装置及活性检测和驱螺液药效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38142.9 | 申请日: | 2019-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7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 发明(设计)人: | 蒋俊明;张清东;费世民;徐蓉;孙启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8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钉螺 活性 检测 装置 驱螺液 药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钉螺活性检测装置及活性检测和驱螺液药效检测方法,采用洗净烘干的培养皿,在培养皿内铺设有定性滤纸,所述定性滤纸上设有活性检测标识区,所述活性检测标识区是以定性滤纸的中心点为圆心设置的中心圆,并以中心圆为中心设有若干个同心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要检测的钉螺放置于活性检测标识区中心圆内,经过时间间隔观察测定每一圈钉螺数量,通过统计学原理分析计算,评价钉螺活性强弱和判断钉螺死活数量。在中心圆内滴下药液后,将需检测的活螺放置于检测标识区中心圆内,经过分段测试各圈内钉螺数量,通过统计学原理分析计算,评价驱螺效果,单位时间内距圆心点距离越远,驱螺效果越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钉螺活性检测装置及活性检测和驱螺液药效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在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流行区人口达6亿,曾有2亿人受感染。我国分布的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1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胁,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全国有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
解放后,中国各级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极为重视,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采取以治病、防病为主,并由卫生部门牵头,农、林、水、国土、教育等多部门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目前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四川已于2015年实现了全省域的阻断达标。但血吸虫病极易反复,重新爆发可能性极大,因此,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仍不敢松懈,灭螺、防病仍是今后各流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血吸虫病主要是通过钉螺作为中间宿主来传播的,灭螺或控制钉螺种群数量是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途径。因此钉螺在疫区分布数量和密度是评价疫区血吸虫病流行风险的重要指标,也是各地疾控中心评估疫区达标的主要标准(国内消灭血吸病共分传播控制阶段、传播阻断阶段、传播消除阶段和消灭血吸虫四个阶段)。因此无论采用化学药物灭螺,还是综合治理,钉螺活性检测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同时也是开展钉螺药物研究的重要环节。
根据钉螺调查规范,钉螺死活鉴别方法是先将钉螺洗净后放入盛20℃左右水的培养皿或瓷杯中,观察2~3h,凡开厣活动,伸出软体组织,用针刺后有反应的为活螺;凡没有活动,针刺无反应的,用敲击法鉴别死活,即用小锤逐个轻轻敲碎钉螺外壳,软体组织不收缩者为死螺。叶品凯等2014年采用0.05%的中性红水溶液处理30分钟后,压碎螺壳,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软体组织着色情况,着色的为活螺,不着色的为死螺。而钉螺活性检测主要采用试管爬行法,也称逃逸法,根据爬行高度判断活性强弱。
以上方法表明,传统方法存在2个主要问题:其一,活性检测和死活判断是分别检测;其二,检测是逐个检测,效率较低,较费工费时,量化数据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结合传统检测方法,发明了一种对钉螺活性以及驱螺液的驱螺效果综合检测装置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钉螺活性检测装置,采用洗净烘干的培养皿,在培养皿内铺设有定性滤纸,所述定性滤纸上设有活性检测标识区,所述活性检测标识区是以定性滤纸的中心点为圆心设置的中心圆,并以中心圆为中心设有若干个同心圆。
作为优选,所述定性滤纸为直径90mm的圆形滤纸,所述定性滤纸上的中心圆直径为20mm,并以中心圆外边界向外按5mm的间距画5个同心圆,其中最外圆边界与滤纸边界间距为10mm。
一种钉螺活性检测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a.根据测试钉螺数量,准备若干个培养皿,晾干或烘干备用;
b.在每个试验的培养皿内铺设一张带活性检测标识区的定性滤纸,并对培养皿进行标号;
c.将要检测的10-20只钉螺放于定性滤纸的圆心处,盖好培养皿的上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未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81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