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合测量的工件原点自适应设置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37106.0 | 申请日: | 2019-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7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华;曾寿金;韦铁平;许明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1B21/20 | 分类号: | G01B21/20;G01B2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科名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8 | 代理人: | 陈朝阳 |
| 地址: | 350118 福建省福州市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复合 测量 工件 原点 自适应 设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零件加工中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于复合测量的工件原点自适应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非接触式全貌扫描测量,获得包含工作台、工件毛坯的全场三维扫描数据;2)模型配准与特征识别,获得工件原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初始位置;3)测量点与测量路径规划,依据工件毛坯特征形貌、工件原点的初始位置,确定接触式测量点和规划测量路径;4)接触式高精测量,获得精确的工件原点位置坐标。具有工件原点的测量效率高、精度好、无需人员参与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零件加工中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复合测量的工件原点自适应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工件原点即工件坐标系的原点,用于确定工件几何形体各要素的位置,也是数控编程的参考点。工件原点根据毛坯形状,以能简化编程计算、易对刀为原则进行选定。在进行数控加工前,需要获得工件原点相对于机床原点的偏移量,以确定工件原点在机床坐标系的位置。工件原点的设置是数控加工中较为复杂的辅助工作之一,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零件的加工精度,测量时间直接占用机床工作实际,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效率。
目前,数控铣床常用的工件原点设置方法为:试切对刀法、接触式测头测量法等。试切法是最为传统的测量方法,无需其它辅助设备,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高,耗时长,稳定性差,且测量精度不高。随着接触式测头的发展,在主轴刀座上安装接触式测头代替刀具,并利用测量头进行测量,可有效提高测量精度与效率,但对现有数控铣床工件原点的测量规划和测量操作依然需要人工的参与。如何实现工件原点测量路径的自主规划和测量过程的自动完成,以的提高测量过程的智能化,进而保证测量精度和提高测量效率,是技术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现有数控铣床工件原点设置需要人员参与测量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复合非接触式和接触式测量的工件原点自适应设置方法。通过非接触式扫描测量获得工件的全局形貌,进而根据扫描测量数据提取工件的轮廓特征,指导接触式精确测量,实现无需人工干预下工件原点自动测量。
该方法融合非接触式测量能效率获得工件全貌和接触式测量能实现高精度测量的优点,融入特征识别和测量路径规划方法,以及借助在机测量技术能与机床自身的无缝集成,发挥安装便捷、定位精准的优势,使得工件原点的测量效率高、精度好、无需人员参与。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复合测量的工件原点自适应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非接触式全貌扫描测量,获得包含工作台、工件毛坯的全场三维扫描数据;
2)模型配准与特征识别,获得工件原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初始位置;
3)测量点与测量路径规划,依据工件毛坯特征形貌、工件原点的初始位置,确定接触式测量点和规划测量路径;
4)接触式高精测量,获得精确的工件原点位置坐标。
优选地,步骤一,非接触式全貌扫描测量,在主轴刀具座上安装非接触扫描仪,通过X、Y直线轴的插补运动,带动非接触式扫描仪进行工作台、工件毛坯全貌数据的测量,并将测量的点云数据传输到上位机上。
优选地,步骤二,模型配准与特征识别,在测量点云数据中分离出工作台特征,将分离的工作台面与数控铣床虚拟样机中的工作台面进行配准,从而实现测量数据模型与虚拟样机间的坐标统一;在测量的点云数据中,识别出包含工件原点的特征面,以及与该特征面相邻的规则型面;依据工作原点特征面获得工件原点坐标值,在统一的参考坐标系下获得工件原点坐标与机床原点坐标的相对偏移值,通过机床实现工作原点的初始设置。
优选地,步骤三,测量点与测量路径规划,基于识别出的特征面以及相邻的规则型面,获得工件毛坯特征形貌及尺寸,依据工件原点的初始位置,进行接触式测量点及测量路径的规划,并生成测量数控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71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