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36156.7 | 申请日: | 2019-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4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 发明(设计)人: | 葛泉;张立文;徐舟;高全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36/00;H04W36/30;H04W74/08;H04W76/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涉及通信领域,能够为UE选择信道质量实际最优的上行链路,提高上行通信的传输性能。包括:接入网设备通过至少两个收发点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一消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对至少两个上行链路进行测量,确定其中测量结果最优的第一上行链路,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向终端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用于终端通过第一上行链路进行上行通信;至少两个收发点包括第一收发点以及第二收发点,第一上行链路建立在第一收发点,第一下行链路建立在第二收发点;或,至少两个收发点包括第一收发点以及第三收发点,第一上行链路建立在第一收发点,第一下行链路建立在第二收发点,第三收发点是第二收发点对应的收发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认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路损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信道质量最优的下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也是最优的。通常,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对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最优下行链路,默认最优下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为最优上行链路。UE通过最优上行链路、最优下行链路和网络侧进行通信。
但在实际网络中,对于某个UE来说,最优下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并不是信道质量最优的上行链路。特别是在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是解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频谱、天线不一致,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路损不一致的情况更加普遍,最优下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极有可能不是信道质量最优的上行链路。如果UE始终默认最优下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是最优上行链路,并通过该上行链路与网络侧进行通信,会影响上行通信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能够为UE选择信道质量实际最优的上行链路,提高上行通信的传输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接入网设备通过至少两个收发点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一消息。可选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两个收发点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对至少两个上行链路进行测量,根据所得的测量结果确定第一上行链路;第一上行链路为至少两个上行链路中测量结果最优的上行链路,至少两个上行链路为至少两个收发点与终端之间的通信链路;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向终端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用于终端通过第一上行链路进行上行通信。至少两个收发点包括第一收发点以及第二收发点,第一上行链路建立在第一收发点,第一下行链路建立在第二收发点;或,
至少两个收发点包括第一收发点以及第三收发点,第一上行链路建立在第一收发点,第一下行链路建立在第二收发点,第三收发点是第二收发点对应的收发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最优上行链路不再依赖于UE的下行测量结果,在上下行解耦的场景下,基站通过上行测量确定最优上行链路,可以不是最优下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即最优上行链路可以和最优下行链路建立在不同的收发点。UE可以在信道质量实际最优的上行链路上进行上行通信,在信道质量实际最优的下行链路上进行下行通信,保证通信系统的性能。基站也不需要维护多条上行链路,节省网络侧的资源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消息包括随机接入前导码,用于终端进行随机接入;第二消息包括用于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建立请求的时频资源的信息,用于RRC连接建立请求的时频资源属于第一时频资源,第一时频资源是为第一收发点配置的时频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为进行竞争随机接入的终端选择实际信道质量最优的上行链路,通过多个收发点从终端接收Msg1(第一消息),对接收到的Msg1进行测量,可以确定实际信道质量最优的上行链路。并根据第一收发点的时频资源为终端后续发送的上行消息(例如,RRC连接建立请求)分配时频资源,终端可以通过实际信道质量最优的上行链路与接入网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提高网络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61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