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布线模块及蓄电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33120.3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6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柳田泰次;下田洋树;伊藤良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31239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侯聪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连接部 连接汇流条 蓄电元件 电极端子 绝缘保护器 并联连接 布线模块 收纳 | ||
对多个蓄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多个蓄电元件的组进行串联连接。一种布线模块(10),配设于具有多个电极端子(14)的蓄电元件(11),具备:多个连接汇流条(17),其具有与电极端子(14)连接的2n个电极连接部(51A~51D),n为2以上的自然数;和绝缘保护器(15),其收纳多个连接汇流条(17),多个连接汇流条(17)各自的右起第2个电极连接部(51B)的截面积及右起第3个电极连接部(51C)的截面积设定得比其他的电极连接部(51A、51D)的截面积大。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布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安装于多个蓄电元件的布线模块,已知日本特开2011-67012号公报记载的布线模块。该布线模块具有用于将相邻的蓄电元件彼此串联连接的多个汇流条和收纳多个汇流条的绝缘保护器。
汇流条具有供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插通的2个贯穿孔。在2个贯穿孔中分别插通一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和与一蓄电元件相邻的其他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该其他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是极性与一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不同的电极端子。由此,相邻的蓄电元件彼此串联连接。例如,在汇流条的一方贯穿孔中插通一蓄电元件的正极端子,在汇流条的另一方贯穿孔中插通与一蓄电元件相邻的其他蓄电元件的负极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70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来,关于作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驱动源而使用的蓄电元件,为了使持续行驶距离提高而要求电容的提高。为了使具有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模块的电容在整体上提高,考虑到对将几个蓄电元件并联连接的结构进行串联连接。由此,可期待使蓄电模块整体的电容提高。
但是,上述的布线模块所使用的汇流条只是考虑到将相邻的2个蓄电元件串联连接的构成。因此,要求如下技术:用于对多个蓄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多个蓄电元件单元进行串联连接。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如下布线模块的技术为目的:该布线模块用于对多个蓄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多个蓄电元件的组进行串联连接。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布线模块,配设于具有多个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所述布线模块具备:多个汇流条,其具有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2n个电极连接部,并且具有将所述2n个电极连接部中相邻的电极连接部彼此连结的2n-1个连结部,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和绝缘保护器,其收纳所述多个汇流条,在所述多个汇流条的各汇流条中,从所述各汇流条的一方端部算起第n个连结部的截面积被设定为在所有2n-1个连结部的截面积中最大。
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汇流条具有2n个电极连接部,n为2以上的自然数,所以能够利用1个汇流条将n个蓄电元件并联连接的蓄电元件的组彼此串联连接。此时,连结第n个电极连接部和第n+1个电极连接部的第n个连结部与其他部分相比电流密度变大。因此,有可能在通电时发热量变大。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因为第n个连结部的截面积比其他的连结部的截面积设定得大,所以能够使第n个连结部的电阻值比其他的连结部小。由此,能够在通电时减小第n个连结部的发热量。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方式。
从所述各汇流条的所述一方端部算起第1个连结部的截面积在所述第1个连结部的截面积到所述第n个连结部的截面积中为最小,从所述各汇流条的一方端部算起第2n-1个连结部的截面积在所述第n个连结部的截面积到所述第2n-1个连结部的截面积中为最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31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