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机结合的机舱设备布置优化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1019.6 | 申请日: | 201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0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玉;黄志刚;王路宇;张文平;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船科动维消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15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0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机 结合 机舱 设备 布置 优化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基于人机结合的机舱设备布置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实现步骤为:
步骤1.建立人员活动空间模型、设备空间模型,构建机舱环境约束状态;
步骤2.构建机舱设备布置方案评估模型,设计针对机舱设备布置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步骤3.对机舱设备布置进行指导;
所述步骤1的具体内容为:
步骤1.1.从高度空间、宽度空间和管道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机舱中的人员活动状态,并构建人员活动空间模型;
步骤1.2.分析并构建包括单元空间、管道覆盖空间、自由空间和通道空间在内的设备空间模型;
步骤1.3.按照设备重要性程度将机舱设备划分为N级,级别越低,则设备重要性越高;
步骤1.4.根据设备自身必须满足的布置要求,构建机舱环境约束状态;
所述步骤2的具体内容为:
步骤2.1.针对机舱的特殊环境,构建由3级评价指标构成的机舱设备布置方案评估模型,并设计相应的子因素集评价指标;
步骤2.2.构建因素集Ua和子因素集Ub的因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获得重要性指标权重矩阵,分别解得其特征根,归一化后获得各指标在单一准则下的相对权重ωi;
定义Ua中第i类因素的权值为则Ua加权集A为:式中m为因素集的评价指标总数;
定义Ub中第j项因素的权值为则Ub加权集为:式中i表示第i个Ua下的子因素集,g为该子因素集的评价指标总数;
步骤2.3.组建专家团队,从每个因素出发,每位评价者对其作出一种评价结论,然后统计出各种评价结论的百分比,获得隶属度Si;由标签值Sa构成单因素评价集R:R=[S1,S2,S3,...,Sf]T,式中f表示共有f个标签值;
每一个因素集构成一个单因素评价矩阵Ri:Ri=[R1,R2,R3,…,Rn]T,式中n为某一子因素集的评价指标总数;
步骤2.4.引入i类子因素加权集Bi,计算第i类因素的一级综合评价集Ci:Ci=Bi×Ri,由于Ci只反映了单方面的评价值,故引入因素集加权集A,计算二级综合评价集D:D=A×[Ci]T,D的值越大,表明该方案的效果越好;
所述步骤3的具体内容为:
步骤3.1.按照机舱设计要求布置第n级设备,从1级设备开始布置,对设备做基于人员设计经验因素的位置调整,形成3至4个备选方案;
步骤3.2.分别验证各个方案从1至n级别的机舱环境约束状态,获得满足条件的可行布置方案;如果n=1,则只验证当前级别的机舱环境约束状态条件;
步骤3.3.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对可行布置方案进行评价,获得二级综合评价集D,保留最佳方案,即最大D的方案;
步骤3.4.重复步骤3.1至步骤3.3,直到n=N,结束循环;此时所有设备均布置完毕,保留拥有最大D值的方案,即最佳方案;
步骤2.1的机舱设备布置方案评估模型分为三级:一级为目标层,评价指标为机舱设备布置总目标;二级为因素集Ua,评价指标为主要设备、空间余量;三级为子因素集Ub,主要设备下的子评价指标为重心平衡性、活动安全性,空间余量下的自评价指标为有效活动空间、有效管道覆盖空间、有效自由空间、有效人员通道高空间;
所述的各子因素集Ub的评价指标依次如下所示:
指标1.不平衡力矩M最小,式中mi为设备i的重量;yi为设备i的质心横向坐标,n为设备总数;
指标2.干扰距离f1最大,式中q为对干扰距离有要求的设备总数,Xi,Xj为对干扰距离有要求的设备位置参数;
指标3.有效空间利用率E最大,式中为设备所占机舱空间面积;为因布置设备而无法利用的机舱角落面积;i为设备,E取值在0到1之间,值越大表明有效活动空间利用率越高;
指标4.有效管道覆盖空间面积S1最小,式中为某一管道覆盖空间面积;为两个管道覆盖空间重叠面积;
指标5.有效自由空间面积S2最大,式中为某一设备的自由空间面积;为两个设备的自由空间重叠面积;
指标6.有效通道空间面积S3最大,式中为某一设备的通道空间面积;为两个设备的通道空间重叠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船科动维消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船科动维消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101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