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液检测的多信号同步反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13622.X | 申请日: | 2019-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1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朋;史皓天;徐志伟;曾霖;顾长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姜玉蓉;李洪福 |
| 地址: | 116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信号 同步 反馈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液检测的多信号同步反馈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和激励‑检测单元,检测装置包括微流控芯片,用于区分检测油液中的铁磁性金属颗粒、非铁磁性金属颗粒、水滴和气泡。首次在芯片中设置了沉积槽,可对金属颗粒和非金属颗粒进行有效的分离,实现四种颗粒污染物的同步检测。省去了测量模式切换单元,芯片可直接与激励‑检测单元相连,缩短了信号采集的响应时间,使检测效果更加精确高效。该芯片将两个传感单元集成到了一个芯片上,实现了油液中的电感、电阻和电容的多参数测量,以此完成对滑油、液压油中多种颗粒污染物的区分检测,对机器设备进行油液在线监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以对机器设备进行故障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油液系统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油液检测的多信号同步反馈装置。
背景技术
油液中的颗粒污染物是导致液压系统故障的最主要原因,能够检测到油液中颗粒污染物的信息,是对设备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的可靠方案。针对油液颗粒污染物进行在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光学检测法、声学检测法、电感检测法以及电容检测法等。其中光学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但不能区分颗粒污染物的属性,并且会受到油液透光度的影响限制。声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反射声波来对油液中的颗粒进行检测,该方法受环境噪声和油液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严重。电感检测法能对油液中的铁磁性颗粒和非铁磁性颗粒进行区分检测,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稳定性较高,但该方法对无法对油液中的水滴和气泡进行检测。电容检测法根据两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能够区分检测油液中的水滴和气泡,但对金属磨粒不能进行区分。以上这些方法都只能对油液进行单一参数测量,并且只能对油液中的一种或两种属性的颗粒进行检测,不能对多种颗粒进行综合检测。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针对现有的油液检测方法测量参数单一,检测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多参数测量、并且能够对油液中四类颗粒污染物(铁磁性金属颗粒、非铁磁性金属颗粒、水滴和气泡)进行综合区分和同步检测的油液检测的多信号同步反馈装置,本发明装置可对金属颗粒进行有效的分离,防止金属颗粒对电容检测结果的影响。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油液检测的多信号同步反馈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和激励-检测单元;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底和设置在基底上的芯片主体,所述芯片主体上的一端设置有微通道入口、另一端设置有微通道出口的微流道,所述微通道上还依次设置有传感单元Ⅰ、可拆卸沉积槽、传感单元Ⅱ;
所述传感单元Ⅰ主要由一个绕有单层线圈且一端为半圆形开口的硅钢片组成,所述单层线圈设置在半圆形开口的切点下方,所述微通道从硅钢片的半圆形开口通过;所述传感单元Ⅱ主要由两个对称设置的铜棒组成,所述微通道从两个铜棒间的缝隙通过;
所述单层线圈分别连接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两个对称设置的铜棒分别连接第三引线和第四引线;所述激励-检测单元通过绝缘导线分别与第一引线、第二引线、第三引线以及第四引线连接,所述激励-检测单元通过绝缘导线连接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为所述传感单元Ⅰ提供高频交流电激励,实现电感-电阻检测;所述激励-检测单元通过绝缘导线连接第三引线和第四引线,为所述传感单元Ⅱ提供高频交流电激励,实现电容-电阻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模型材料,所述基底放置在微通道的底部用于固定微流控芯片、传感单元Ⅰ以及传感单元Ⅱ,所述模型材料浇注在所述微流控芯片、传感单元Ⅰ以及传感单元Ⅱ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微通道成直线型,先通过所述传感单元Ⅰ中硅钢片的半圆形开口,再通过沉积槽,最后通过传感单元Ⅱ中两个铜棒间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单元Ⅰ和传感单元Ⅱ之间还设置有沉积槽,其用来将磨粒分离出来,确保只含有水滴和气泡的液压油通过,防止磨粒对电容检测结果形成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事大学,未经大连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36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