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12017.0 | 申请日: | 201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3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辉;王兰顺;潘书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聚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5/00 | 分类号: | F24D15/00;F24D15/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元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15 | 代理人: | 李娇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换热井 采暖建筑 传输管路 供暖系统 蓄热池 土壤 太阳能 供热 散热器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太阳能集热器 放射状分布 热性能指标 传热载体 地源热泵 面积减少 时间缩短 时间延长 造价降低 汇流管 上端 地埋 内置 连通 串联 地表 | ||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包括设置在采暖建筑上的太阳能集热器、采暖建筑内置的散热器、设置在地表下方的蓄热池、连通三者的传输管路、设置在传输管路内部的传热载体等;蓄热池由从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换热井组成,换热井内均设置有U型换热管,U型换热管上端借助地埋汇流管串联,换热井深度为30‑50m。本发明比地源热泵土壤蓄能方式占地面积减少了70%;造价降低40%,蓄能时间缩短50%,同期供热温度提高12‑15℃,供热时间延长1.5‑1.8倍,经济效益和热性能指标都有大幅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尤其适用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采暖,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北方雾霾减排的瓶颈是冬季燃煤采暖的排放问题,使用太阳能作为辅助采暖能源是解决雾霾成因的一项有力措施,长期经济效益及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太阳能系统受天气、夜间制约,不可能全天候工作,目前利用太阳能采暖,必须配有其它辅助能源及相应设备。为解决太阳能在采暖季有效利用问题,与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配套的各种蓄能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技术适用国情,发展也很快。
已有的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方式,往往沿用较为成熟的地源热泵土壤蓄能技术。但地源热泵土壤蓄能与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有本质区别。地源热泵土壤蓄能要求换热井周围土壤温度稳定,以便冬季取热、夏季取冷。为减小换热井外温度变化,防止各换热井之间热干扰,井间距一般选择4-6m或更大,井位布置采用方格型或矩形,换热井深均在100-180m之间。按地源热泵土壤蓄能方法建造太阳能土壤蓄能蓄热池,为100m2建筑面积蓄能供暖,单眼换热井造价需1-1.2万元,投资很高,并且由于布局不合理和地下水位的影响,采暖应用效果并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实现四季供暖取暖,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与地源热泵土壤蓄能技术相比,采暖系统整体成本大幅降低,占地面积少,蓄能时间短,热性能指标大幅改善。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包括设置在采暖建筑上的太阳能集热器、采暖建筑内置的散热器、设置在地表下方的蓄热池、连通三者的传输管路、设置在传输管路内部的传热载体等;所述的蓄热池由从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换热井组成,所述的换热井内均设置有U型换热管,所述的U型换热管上端借助地埋汇流管串联,所述的换热井深度为30-50m。
所述的换热井由中心向外间距逐渐变大形成变间距设置,所述换热井分布在多个同心正多边形端点或边长上。
所述的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最内层的正六边形半径D=1-1.5m,从内到外依次排列的正六边形第N层半径与第N-1层半径差值为D+(N-1)d,其中d=0.2-0.3m,N≥1且N为正整数;所述的换热井与相邻层的两个换热井等边设置。
所述的U型换热管由中心向外、6-7只形成U型换热管串联组,所有U型换热管串联组由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最外层的U型换热管并联设置。
所述的地埋汇流管中心端与进水管连通;最外层的U型换热管并联与回水管连通。
所述的蓄热池上面铺设有保温层,保温层厚度>30cm,保温层上面铺设的土层厚度为0.7-1m。
所述的蓄热池中心设置有内置蓄热池温度传感器的中心温度测量井,所述的蓄热池外围设置有内置蓄热池温度传感器的外围温度测量井,所述的外围温度测量井与相邻外围的两个换热井等边设置;所述的集热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太阳能集热器内部。
所述的中心温度测量井与外围温度测量井内部设置有温度测量点,温度测量点包括上部测量点、中间测量点和下部测量点,所述的下部测量点设置在距离U型换热管底部上方1-1.5m处,所述的上部测量点设置在保温层下方0.5-1m处,所述的中间测量点设置1-3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聚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北聚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20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室内供暖系统
- 下一篇:相变蓄热供暖用换热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