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动静协同差异分析的两层实时监测与报警溯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9428.4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9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春晖;赵诣;翁建明;鲍丽娟;沙万里;金玄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黄欢娣;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动静 协同 差异 分析 实时 监测 报警 溯源 方法 | ||
1.一种基于动静协同差异分析的两层实时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正常工况下的参考样本与同工况下的监测样本,其中,参考样本和监测样本均包含J个测量变量,且参考样本的时间窗口大小为N1个采样单位,参考样本表示为监测样本的时间窗口大小为N2个采样单位,监测样本表示为
(2)数据预处理:设参考样本内每一列向量中的每一元素分别进行减均值、除以标准差的标准化处理,其中,下标j代表第j个变量,即第j列,下标k代表每列中第k个元素,其标准化处理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是矩阵第j列向量的均值,sj是矩阵第j列向量的标准差,xjk为标准化后的二维矩阵X1第k行j列的元素;
其中,
将二维矩阵标准化后,得到每列均值为0,方差为1的矩阵X1(N1×J);同样将监测样本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标准化过程中,每一列使用的均值、方差均采用参考样本中对应列的均值、方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X2(N2×J);
(3)进行基于SFA的动静协同差异分析建模,该步骤由以下子步骤来实现:
(3.1)将X1(N1×J)、X2(N2×J)合并成样本大小为(N1+N2)×J的新样本
(3.2)对新样本进行SFA建模,其中SFA建模公式如下:
s=XW (3)
其中,s为新样本的慢特征,W为SFA的系数矩阵;
(3.3)经SFA投影得到的慢特征拆成s1(N1×J),s2(N2×J),其中s1为对应参考样本的慢特征,s2为对应监测样本的慢特征;
(3.4)通过缩放将si(Ni×J)转换成Yi(Ni×J),缩放公式如下:
其中,i取值为1时,si(Ni×J)对应参考样本的慢特征,i取值为2时,si(Ni×J)对应监测样本的慢特征;Yi表示对应慢特征缩放后的矩阵;
(3.5)将慢特征s1、s2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得到慢特征的变化
(3.6)的每一列分别进行缩放,以第j个列向量为例:
其中,反映了慢特征的变化快慢,运算·表示取向量的所有元素的平均值;
(3.7)构建慢特征的变化经缩放后的矩阵其第j列为j在1至J之间任意取值;
(4)提取出两个分布差异作为监测指标,该步骤由以下子步骤来实现:
(4.1)选取步骤(3.4)中经缩放后的样本慢特征Yi,其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公式如下:
(4.2)根据M1的J个特征根,衡量慢特征静态分布差异的静态指标Ds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λj为M1第j个特征根;
(4.3)选取步骤(3.7)中经缩放后的样本慢特征变化其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公式同步骤(4.1);
(4.4)根据的J个特征根,由此,衡量慢特征动态分布差异的动态指标Dd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j个特征根;
(5)根据一段正常运行时间内监测的多个Ds和多个Dd取值,利用核密度估计分别求出Ds、Dd的控制限;
(6)在线过程监测,该步骤由以下子步骤来实现:
(6.1)采集新测量数据组成新监测样本,进行数据预处理,具体为:在线监测时,采集新的过程测量数据xnew(J×1),实时滑动时间窗口,获得新的监测样本其中,下标new代表新样本;按照步骤(2)中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标准化过程中,每一列使用的均值、方差均采用参考样本中对应列的均值、方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新的监测样本Xnew(N2×J);
(6.2)按照步骤(3)、步骤(4)进行当前时刻的静态指标Dsnew、动态指标Ddnew的计算。
2.一种基于动静协同差异分析的报警溯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监测得到的静态指标、动态指标来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在线判断过程运行状态:实时比较静态指标Dsnew、动态指标Ddnew与Ds、Dd的控制限,每种情形与其对应的报警管理方法如下:
(a)上层动静指标均未超限:工况一切正常,建议抑制报警;
(b)上层动态超限、上层静态未超限:确定报警的必要性,若有报警的必要,则结合报警变量的动态贡献图,按照各自贡献大小确定优先级,经排序后给予报警显示;
(c)上层静态超限、上层动态未超限:在线切换其他工况的参考样本进行监测,如果匹配到某种工况,使得重新计算得到的静态、动态指标皆正常,建议抑制报警;否则,则结合报警变量的静态贡献图,按照各自贡献大小确定优先级,经排序后给予报警显示;
(d)上层动静同时超限:按机理关系把主要贡献变量进行分组,将属于同一个生产单元的主要贡献变量归为一组,每组的优先级由整组的贡献之和来划分,通过根源追溯定位到每组的根源贡献变量给予报警显示;
上述依据(b)中,报警的必要性由以下步骤获得:
(A1)将当前窗口内样本的前1/2样本作为子窗口A,后1/2样本作为子窗口B,统计出两个子窗口内报警数的平均值;
(A2)若子窗口B的报警数平均值大于子窗口A的报警数平均值,且前者的报警数平均值大于5,则认为当前有必要报警;
上述依据(b)中,动态的贡献图由以下步骤获得:
(B1)根据步骤(3.2)与步骤(3.3),样本Xi转换成对应的慢特征si:
si=XiW (9)
(B2)在步骤(4.3)中,选出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方程其得分向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j是样本Xi的第j列向量,是向量的第j个元素;
(B3)为了计算每个测量变量对得分向量的贡献,用变换后的测量变量取范数来衡量其贡献,即样本Xi的每一列与对应负荷的乘积,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j个测量变量对动态指标Dd的贡献;
上述依据(c)中,静态的贡献图由以下步骤获得:
(C1)在步骤(4.1)中,选出Mi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的特征方程其得分向量t1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j是样本Xi的第j列向量,是向量的第j个元素;
(C2)为了计算每个测量变量对得分向量的贡献,用变换后的测量变量取范数来衡量其贡献,即样本Xi的每一列与对应负荷的乘积,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j个测量变量对静态指标Ds的贡献;
上述依据(d)中,根源追溯采用基于传递熵的因果分析方法,使用粗粒化的方法获得过程变量的近似离散型概率密度,学习出正常工况下的因果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942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