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口衬套收口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7234.0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2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4 | 分类号: | B23P19/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汉钦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板 收口 驱动气缸 开口衬套 收口装置 多连杆 环组件 驱动端 输出端 转接板 衬套 气缸作用力 杠杆机构 机构原理 装置结构 顶杆 紧凑 放大 杠杆 | ||
一种开口衬套收口装置,包括驱动气缸、设置在所述的驱动气缸上的第一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的第一固定板的转接板、连接于所述的转接板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的第一固定板上安装有多连杆组件,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具有驱动端和输出端,所述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的驱动气缸的顶杆,所述的输出端安装有收口环组件,所述的收口环组件中安装有衬套。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本机构原理采用杠杆机构,通过杠杆将气缸作用力放大进行衬套收口,本装置结构紧凑,效果明显,成本低廉性价比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口衬套收口装置。
背景技术
参见附图1所示,控制臂通过橡胶衬套连接车身,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橡胶衬套作为弹性连接件启动缓冲及减震的作用,提高汽车抗震性能增加舒适感。为了减轻车身重量,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在汽车控制臂上安装有铝制开口衬套。参见附图2,描述了收口前衬套状态和收口后压入控制臂内衬套状态,衬套包括芯轴和外围的分瓣,在芯轴和分瓣之间通过弹性橡胶部件连接起来,各个分瓣之间由于橡胶部件的弹性作用彼此之间分离开来形成一对开口。在控制臂衬套压装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整体收口后再压装进入控制臂上的安装孔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衬套的双开口同步压缩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是否能够满足衬套的压装要求,而且对于衬套的后期使用情况产生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精确定位的开口衬套收口装置。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口衬套收口装置,包括驱动气缸、设置在所述的驱动气缸上的第一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的第一固定板的转接板、连接于所述的转接板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的第一固定板上安装有多连杆组件,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具有驱动端和输出端,所述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的驱动气缸的顶杆,所述的输出端安装有收口环组件,所述的收口环组件中安装有衬套。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多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所述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的端部转动连接于驱动气缸的顶杆,所述的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的第一连杆,所述的第四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的第三连杆。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位于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内侧设置有限位点,所述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的外侧设置有定位点,当所述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折叠于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内部时,所述的定位点支撑于所述的限位点。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收口环组件包括第一收口环、第二收口环、第三收口环,所述的第一收口环、第二收口环、第三收口环合围构成收口空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三收口环设置在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的第一收口环设置在第二连接杆的末端,所述的第二收口环设置在第四连杆的末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三收口环呈半圆形。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一收口环和第二收口环呈弧形。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二固定板上还设置有衬套定向插销,所述的衬套定向插销位于所述的第一收口环和第二收口环之间,所述的衬套定向插销深入衬套的开口中。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一收口环和第二收口环上设置有避让插销的缺口,所述的第一收口环和第二收口环合并时将衬套向第三收口环揽入。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本机构原理采用杠杆机构,通过杠杆将气缸作用力放大进行衬套收口,本装置结构紧凑,效果明显,成本低廉性价比较高。
附图说明
附图1描述了安装了衬套的汽车控制臂;
附图2描述了开口衬套的收口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7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