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膜铺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5456.9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3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葛新锋;李凌乐;栗伟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A01C23/04;A01G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膜 铺设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膜铺设装置,属于地膜技术领域;所述地膜铺设装置包括畦田、地膜和滴灌带,还包括拱膜管、拱膜管固定装置和地膜固定装置;本发明的地膜铺设装置,将地膜和滴灌相结合,通过设置拱膜管、拱膜管固定装置和地膜固定装置,一是可以防止地膜对滴灌口的封闭作用,增加根系氧气含量,促进健苗壮苗;二是有效引流,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控制病虫草害;三是地膜、拱膜管、拱膜管固定装置和地膜固定装置均可回收利用,解决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膜铺设装置,属于地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膜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抑制杂草生长、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等功能;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的供给能力和平衡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生长能力;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薄膜覆盖在土壤表面,氧气稀薄影响根系呼吸,进而影响作物生长;二是铺设薄膜时,时常在沟底用土壤将膜边缘压实,不利于薄膜的保护、掀膜和回收利用。
滴灌是将水和作物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壤内部的水、肥、气、热经常保持适宜于作物生长的良好状况,蒸发损失小,不产生地面径流,几乎没有深层渗漏,是一种省水的灌水方式。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滴灌后,地膜容易附着在滴灌管上,孔口处形成真空环境,再次滴灌时,孔口不出水肥;二是滴灌时,水肥无方向喷射,只有少部分水肥能灌溉到有效面积,水肥利用率低。
现有技术中关于地膜与滴灌协同促进作物生长的文献未见报道;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地膜铺设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地膜铺设装置;发明的地膜铺设装置,将地膜和滴灌相结合,通过设置拱膜管、拱膜管固定装置和地膜固定装置,一是可以防止地膜对滴灌口的封闭作用,增加根系氧气含量,促进健苗壮苗;二是有效引流,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控制病虫草害;三是地膜、拱膜管、拱膜管固定装置和地膜固定装置均可回收利用,解决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膜铺设装置,包括畦田、地膜和滴灌带,所述畦田呈梯形,包括中间畦面和位于所述中间畦面两侧的侧畦面,所述中间畦面的两侧种植作物,还包括拱膜管、拱膜管固定装置和地膜固定装置;所述拱膜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拱膜管沿所述中间畦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中间畦面两侧的作物之间;所述滴灌带沿所述中间畦面的长度方向铺设在所述中间畦面的中间位置且位于多个所述拱膜管的下方;每个所述拱膜管的两侧管口分别设有用于将所述拱膜管固定在所述中间畦面上的拱膜管固定装置;在两个所述侧畦面及多个所述拱膜管上覆盖所述地膜;所述地膜固定装置为多个,覆盖在所述侧畦面上的所述地膜通过多个所述地膜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侧畦面上。
本发明的原理是:
第一点:本发明设置了拱膜管,拱膜管可以将地膜隆起,从而将滴灌带和地膜隔离。如此,一是可以防止滴灌带的滴灌口被地膜封闭,滴灌带中的水肥可以顺利地喷灌而出;二是扩大了地膜与畦田之间的空间,利于氧气的存储,作物根系具有良好的呼吸环境,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三是有效引流,滴灌带中的水肥顺势喷出后,形成小股喷泉落在拱膜管的地膜上,顺着拱膜管向下汇集在拱膜管弧线底部,形成水流,最终汇集于作物根系的有效利用范围,有效增加了水肥利用率。
第二点:本发明设置了拱膜管固定装置,既可以灵活实现拱膜管与畦田之间的固定和分离,也可以有效实现拱膜管和拱膜管固定装置二者的回收利用。
第三点:本发明设置了地膜固定装置,既可以灵活实现地膜与畦田之间的固定和分离,也可以有效实现地膜和地膜固定装置二者的回收利用。
第四点:本发明在作物上方的地膜上覆盖泥土,既可以防止地膜接触作物,还可以减少晴天日照地膜产生高温对作物的灼伤,同时还可以固定作物上方的地膜,避免遮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学院,未经许昌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54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