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诱集七星瓢虫产卵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3938.0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2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周仙红;夏小菊;庄乾营;张思聪;张安盛;于毅;门兴元;李丽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诱集七星 瓢虫 产卵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昆虫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集七星瓢虫产卵的方法。本发明所述诱集七星瓢虫产卵的方法,以栽有充足豌豆修尾蚜的豌豆苗为诱集材料,利用七星瓢虫对蚜虫的趋向性,将七星瓢虫与载有充足豌豆修尾蚜的豌豆苗置于产卵容器内进行诱集产卵,具有明显的诱集效用,可将七星瓢虫诱集到一起,有利于其聚集产卵;并以产卵数量高的光滑的厚度为0.1‑0.2mm的黑色PE袋为产卵载体,有效提高了七星瓢虫的产卵率和回收率,有效解决了七星瓢虫产卵量和卵回收率不高的问题,对于其保证其种群繁衍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集七星瓢虫产卵的方法。
背景技术
蚜虫是农业上一种危害极大的害虫,对植物及环境都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无论在温室还是在大田,都曾引起过不小的灾害。目前,对蚜虫的防治主要以农药防治为主,虽然效果显著但却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由于化学农药用量过高而带来的极大的化药污染,造成了二次危害。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蚜虫的优势天敌昆虫之一,七星瓢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是小麦、棉花、油料和蔬菜等主要作物上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国内外研究已证明,利用七星瓢虫来治蚜虫是一种极好的生物防治方式。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施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伴随生物防治商业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关于捕食性瓢虫生长发育、种群大规模繁殖以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现有七星瓢虫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中,没有成熟的体系方法能使七星瓢虫能够稳定的、保持良好性状的继代繁殖下来。在目前的方法中总是存在着七星瓢虫能完成生活史、但生殖力不强,缺少对产卵量方法的研究,不能实现大量继代饲养的问题。七星瓢虫的试虫依靠田间采集,没有人工连续多代饲养的稳定的虫源,限制了对其的研究工作,也限制了其作为天敌昆虫在田间进行释放应用。
前期研究表明,采用室内人工培育蚕豆蚜饲养七星瓢虫是一种比较好的繁殖七星瓢虫的方法。其中,环境光周期、不同环境颜色等因素对七星瓢虫的产卵习性和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而能够诱集七星瓢虫有效的、集中产卵的方法,对于七星瓢虫的大规模人工繁殖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提供前提。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诱集七星瓢虫产卵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诱集七星瓢虫产卵的方法,即包括将诱集装置置于七星瓢虫养虫笼中进行诱集产卵的步骤;
所述诱集装置,包括敞口的产卵容器,所述产卵容器内部设置有带开孔的隔板,使得所述产卵容器被分隔为上层诱集空间以及下层产卵空间;
所述上层诱集空间内设置有漏斗状诱虫器,所述诱虫器的敞口端设置有含诱集材料的诱芯,所述诱虫器的细管端穿过所述开孔伸入所述产卵空间内;
所述下层产卵空间内铺设有产卵载体。
所述诱集材料为载有豌豆修尾蚜的豌豆苗。
所述豌豆苗的根部设置有浸水脱脂棉。
所述浸水脱脂棉的外层包覆有保鲜膜。
所述豌豆修尾蚜的数量为180-220头/株豌豆苗。
所述产卵载体为深色PE袋。
所述产卵载体为黑色PE袋。
所述产卵载体为黑色光滑PE袋。
所述产卵载体的厚度为0.1-0.2mm。
所述豌豆修尾蚜的投放量与待诱集产卵瓢虫的数量比为500-6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39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