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及乙烯裂解炉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99095.1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4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何细藕;赵永华;郭凡;李昌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9/18 | 分类号: | C10G9/18;C07C4/04;C07C11/04;C07C5/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给水 灵活性 预热 裂解气 热量 回收 方法 乙烯 裂解炉 系统 | ||
1.一种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来自界区的锅炉给水在裂解炉对流段的锅炉给水预热器进行预热,所述锅炉给水预热器包括独立设置的上锅炉给水预热器和下锅炉给水预热器,所述来自界区的锅炉给水分为两路分别进入上锅炉给水预热器和下锅炉给水预热器进行预热;裂解炉辐射段出口的裂解气依次进入第一急冷换热器组和第二急冷换热器组进行换热;其中,第一急冷换热器组的壳程通过上升管与下降管与汽包连通,管程分别与裂解炉辐射段炉管的出口和第二急冷换热器组连通;第二急冷换热器组的壳程分别与上锅炉给水预热器出口和汽包连通,管程与第一急冷换热器组连通;
经上锅炉给水预热器预热后的锅炉给水全部进入第二急冷换热器组,与裂解气进行非相变换热,以回收裂解气热量;或者部分进入第二急冷换热器组,部分进入下锅炉给水预热器,最终进入汽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锅炉给水预热器的锅炉给水全部为来自于界区的低温锅炉给水,所述下锅炉给水预热器的锅炉给水全部或部分为来自界区的低温锅炉给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急冷换热器组包括两级串联急冷换热器,分别为第一级急冷换热器、第二级急冷换热器;所述第二急冷换热器组包括第三级急冷换热器;
裂解气经裂解炉辐射段炉管出来后,依次经过第一级急冷换热器、第二级急冷换热器、第三级急冷换热器;其中,裂解气在第一级急冷换热器、第二级急冷换热器中通过热虹吸与来自汽包的锅炉给水进行换热发生蒸汽,在第三级急冷换热器中与经对流段预热后的另一路锅炉给水进行换热,实现热量回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急冷换热器组包括第一级急冷换热器;所述第二急冷换热器组包括第二级急冷换热器;
裂解气经裂解炉辐射段炉管出来后,依次经过第一级急冷换热器、第二级急冷换热器;其中,裂解气在第一级急冷换热器中通过热虹吸与来自汽包的锅炉给水进行换热发生蒸汽,在第二级急冷换热器中与经对流段预热后的另一路锅炉给水进行换热,实现热量回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去往第二急冷换热器组的锅炉给水为经过上锅炉给水预热器预热后的锅炉给水,直接进入汽包的锅炉给水为来自下锅炉给水预热器预热后的锅炉给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经上锅炉给水预热器预热的锅炉给水分为两股,其中一股进入第二急冷换热器组与来自第一急冷换热器组的裂解气进行换热使裂解气温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使锅炉给水进一步升温,以进一步回收裂解气的热量;另一股与来自界区的另一路锅炉给水汇合,汇合后继续进入对流段下锅炉给水预热器预热,最后进入汽包与裂解气在第一急冷换热器组通过热虹吸进行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锅炉给水的分流通过调节阀进行控制,所述调节阀设置在以下位置:界区来锅炉给水总管、上锅炉给水预热器锅炉给水入口管、下锅炉给水预热器锅炉给水入口管、上锅炉给水预热器出口总管、第二急冷换热器组锅炉给水入口管、上锅炉给水预热器出口去下锅炉给水预热器分支管线。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锅炉给水灵活性预热与裂解气热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裂解气经第二急冷换热器组回收热量后,温度降至170-2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909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