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8315.9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8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吴洪福;余茂林;余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04 | 分类号: | A61K36/804;A61P25/02;A61K35/3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静娜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组合物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组织 神经轴 坐骨神经 修复 代谢障碍 化痰通络 神经传导 益气补血 原料组成 鹿茸 红景天 鸡血藤 老鹳草 络石藤 熟地黄 肌筋 肌力 灵芝 知觉 肌肤 制备 损伤 受损 传递 治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组成:熟地黄、鸡血藤、红景天、鹿茸、灵芝、络石藤、老鹳草。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益气补血、化痰通络之功效,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肌筋废萎失用、肌肤知觉丧失或麻木不仁症状。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明显改善受损的坐骨神经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轴突计数,修复神经轴突。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能够改善其肌力,加速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改善神经组织传递及代谢障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同时也可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肢体营养障碍的表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减弱或丧失;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知觉减退或消失。
目前临床使用的神经损伤药物有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腺苷酸环氧化酶激活剂和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C、炎性因子、维生素B族等。其中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疗效最为可靠,但是应用NGF也存在副作用:未受损的正常神经轴突的出芽,可导致慢性疼痛和异常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出现。
历经数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在本病的治疗和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确切的疗效。临床观察到周围神经损伤后,肌筋废萎失用、肌肤知觉丧失或麻木不仁,早期因外伤致经脉受损、气滞血瘀、气血不能温煦濡养肌肤筋肉骨骼,中晚期气血两虚、肾阳受损。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具有气血两虚、经脉瘀阻而导致经脉功能障碍的表现。
冯凯等(中华手外科杂志,2003,19(1):55)报道活血康元汤(由川芎、红花、丹参、当归、川乌、草乌、桂枝、地龙、白芍、羌活)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有髓纤维再生和感觉、运动神经纤维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
韩卢丽等(四川中医,2003,21(7):79)采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对56例下肢神经损伤患者辨证施治,总有效率为96.4%。
张天键(中医正骨,1994,6(2):18.)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和大枣)治疗桡神经损伤98例,69例痊愈。
何振辉等(中国骨伤,2002,15(8):468.)报道补气通络方(黄芪、人参、当归、川芎、丹参)能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的效应,认为其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构基础在于促进轴突的再生,也显示该方能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
汪宝军等(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4):28.)考察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指标,发现复方太子参颗粒(太子参、黄芪、川芎、党参、制首乌、当归、白芍、续断、骨碎补和炙甘草)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修复再生和功能恢复。
姜保国等(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1):38.)以动物实验证实了复方红芪(红芪、赤芍、地龙、当归、川芎、淫羊藿、桃仁和红花)全身给药后对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目前尚需探索一类既能促进神经快速生长、又能保证再生神经纤维功能的廉价药物。而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则多在于益气补血的基础上行气活血通络,但实际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研制起效迅速、安全有效的新药,以适应临床救治仍是周围神经损伤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未经广东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83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森登-4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