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93605.4 | 申请日: | 2019-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群力;王平;王江;张伟;俞祖英;王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欧迅能源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32/19 | 分类号: | C01B32/19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62056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烯 机械剥离 量子点 制备 打磨 氧化石墨烯溶液 碳酸氢钠溶液 大规模合成 打磨装置 生产效率 温度测试 可控性 棱角处 新工艺 原有的 产能 收率 清洗 清水 取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石墨烯原料缓慢加入30%碳酸氢钠溶液中,搅拌1h—2h后,将石墨烯原料取出使用清水进行清洗,使用打磨装置对石墨烯原料的棱角处进行打磨,同时对打磨后的石墨烯颗粒进行收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是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控性较低,难以实现大规模合成的问题,采用对氧化石墨烯溶液温度测试的新工艺,并将原有的石墨烯原料打磨,再将所得的颗粒用于实验,节省了原料,提高了产品收率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产能,降低了成本,使其能够大量生产,效益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苯醚甲环唑提纯工艺,具体为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机械剥离法是利用物体与石墨烯之间的摩擦和相对运动,得到石墨烯薄层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石墨烯通常保持着完整的晶体结构。2004年,英国两位科学使用透明胶带对天然石墨进行层层剥离取得石墨烯的方法,也归为机械剥离法。
原有这种方法一度被认为生产效率低,无法工业化量产。 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微米大小的石墨烯,但是其可控性较低,难以实现大规模合成,同时所得的石墨烯会产生大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石墨烯原料缓慢加入30%碳酸氢钠溶液中,搅拌1h—2h后,将石墨烯原料取出使用清水进行清洗,使用打磨装置对石墨烯原料的棱角处进行打磨,同时对打磨后的石墨烯颗粒进行收集。
2)取步骤1)打磨后的石墨烯颗粒10g置于5%氨水中,使其形成0.25g/L~1g/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同时将其放入高压箱中,再使用超声波进行分离,而高压箱升温至100℃以上,而内部的气压通过调节使其不变,保持0.5h,然后再将石墨烯溶液放置1h—1.5h进行冷却,在不同的温度下观察其溶液中的挤出物并记录。
3)取步骤2)中的所记录的温度通过计算选择产量高的温度生产,将打磨后的石墨烯原料使用压力机进行分解,再将其均匀的铺在置物板上,在100℃—110℃的环境下进行加热,然后降温至常温静置0.5h,再升温至120℃—130℃的环境下进行加热,然后向内部通入HCL气体,静置1h并排出,最后再将其降至常温常压,使用过滤器和共振装置将所得的膨化产物分离。
4)取步骤3)获得所得的膨化产物10kg和酒精溶液2kg混合,使用搅拌装置使其充分混合,再降温到-5℃~ 0℃,静置1.5h,然后通过过滤器将多余的酒精溶液排出,直至固体析出,再向固体中通入清水使其达到常温,对固体依次水洗和烘干获得成品。
所述步骤3)中的HCL气体浓度为45%,且HCL气体也可使用氨气进行代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是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机械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控性较低,难以实现大规模合成的问题,采用对氧化石墨烯溶液温度测试的新工艺,并将原有的石墨烯原料打磨,再将所得的颗粒用于实验,节省了原料,提高了产品收率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产能,降低了成本,使其能够大量生产,效益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下文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应当做被理解为对本体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发明基础上显而易见地作出的各种改变和变化,应该均在发明的范围之内。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欧迅能源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欧迅能源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36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