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距杆及轨道线路分路不良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92241.8 | 申请日: | 201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4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年;钱秀玲;王曰宇;赵晨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08 | 分类号: | B61K9/08;B61L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王金宝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距 轨道 线路 分路 不良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距杆,包括绝缘杆、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固定卡扣,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一端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绝缘杆两端,另一端通过固定卡扣固定在轨道上,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固定卡扣均由导体材料制成,绝缘杆内设有容纳腔体,容纳腔体内设有列车检测单元和轨道封联单元;列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在区间轨道上是否有列车,并在检测到区间轨道有列车时,向轨道封联单元发送导通信号,在区间轨道无列车时,向轨道封联单元发送断开信号;轨道封联单元用于接收并根据导通信号控制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之间通过电路实现导通,接收并根据断开信号控制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通过电路实现断开。简单有效解决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车预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距杆及轨道线路分路不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俗称“压不死”、“丢车”,是指当列车进入某一轨道区间时,对应区间的轨道继电器仍处于吸合的状态,此时相应的信号灯和控制台上会错误的显示绿灯或白灯,而此时轨道电路已失去了对该轨道区间占用状态的检查和提示的功能。但列车司机和调度人员会误认为该区间段没有列车占用,进行行车或允许其他列车进入的操作,从而造成列车冲撞、脱轨等严重的行车事故。
为了避免发生分路不良的情况,一般采用定期清除钢轨表面的铁锈,以增强钢轨的导电性;还有利用轨道电路和复杂的检测系统来检测列车和轨道情况。前一种方式需要定期操作,耗时耗力。后一种方式操作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对比工作。即现有的解决方式均无法做到简单有效,省时省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解决轨道分路不良操作复杂、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距杆,其具有简单有效,省时省力等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问题的轨距杆和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轨距杆,所述轨距杆包括第一绝缘杆、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固定卡扣,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一端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绝缘杆两端,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卡扣固定在轨道上,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和所述固定卡扣均由导体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绝缘杆内设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第一列车检测单元和第一轨道封联单元;
所述第一列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在区间轨道上是否有列车,并在检测到所述区间轨道有列车时,向所述轨道封联单元发送导通信号,在所述区间轨道无列车时,向所述轨道封联单元发送断开信号;
所述第一轨道封联单元,用于接收并根据所述导通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之间通过电路实现导通,接收并根据所述断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通过电路实现断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列车检测单元包括:地磁传感器或振动传感器以及第一主控器;
所述第一列车检测单元检测所在区间轨道上是否有列车为:所述第一列车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地磁传感器或振动传感器检测所在区间轨道上是否有列车;
所述第一主控器,在所述地磁传感器或振动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区间轨道有列车时,向所述第一轨道封联单元发送导通信号,在所述区间轨道无列车时,向所述轨道封联单元发送断开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地磁传感器或振动传感器各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杆的容纳腔体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列车检测单元还包括:通信模块;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主控器发送所述导通信号时,向预警接收设备发送提示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列车检测单元还包括:天线,所述天线用于放大所述通信模块发出的所述提示信号,以增强所述提示信号的传播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22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