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吸能件、防撞梁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0420.8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7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浩;陈东;刘向征;姜叶洁;黄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29C6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刘波;潘中毅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吸能件 防撞梁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吸能件、防撞梁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汽车吸能件包括吸能件本体、填充在所述吸能件本体内的晶胞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吸能件本体表面的多个第一安装面。通过本发明,将上述汽车吸能件布置在防撞梁本体中形成汽车防撞梁,解决了现有的随着车身平台化的推广,同平台必然存在性能设计不足,发生碰撞时汽车防撞梁安全保护性能不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吸能件、防撞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车身平台化的发展,由于不同车型整体性能的差异,必然导致同平台部分车型性能设计不足。汽车防撞梁是为了保护汽车在碰撞中少受或者不受破坏而设置的梁形结构,现阶段所大多数汽车防撞梁大多产品重量大、轻量化效果差、吸能效果较差。且随着车身平台化的推广,同平台必然存在性能设计不足,碰撞吸能不充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吸能件、防撞梁及其制造方法,能有效提高缓冲吸能效果,适应大多数车型需求,补强车身平台化带来的车身性能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吸能件,所述汽车吸能件包括吸能件本体、填充在所述吸能件本体内的晶胞结构和设置在吸能件本体表面的多个第一安装面。
进一步地,所述晶胞结构包括多个晶胞单元,每一所述晶胞单元包括四条等长的边,同一所述晶胞单元中所述四条等长的边均有一个共同的端点且所述四条等长的边两两之间的夹角均为arccos(-1/3),每一所述晶胞单元与相邻四个所述晶胞单元相连接构成正四面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外表面与其所在吸能件本体侧面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吸能件包括四个第一安装面,其中,两个第一安装面对称地位于所述汽车吸能件一侧面的上端和下端,另两个第一安装面对称地位于所述汽车吸能件相对的另一侧面的上端和下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防撞梁,所述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多个汽车吸能件,其中:
防撞梁本体上间隔地设置多个通孔和第二安装面;
每一所述通孔中设置一所述汽车吸能件,所述汽车吸能件的第一安装面分别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第二安装面相固定。
进一步地,在每一所述通孔前侧面沿防撞梁本体高度方向向上和向下设置两个第二安装面,在每一所述通孔后侧面沿防撞梁本体高度方向向上和向下设置两个第二安装面;
每一所述通孔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的第二安装面与所述汽车吸能件的第一安装面分别对应地固定。
进一步地,在每一所述通孔前侧面和后侧面沿防撞梁本体高度方向向上设置的第二安装面位于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方,在每一所述通孔前侧面和后侧面沿防撞梁本体高度方向向下设置的第二安装面位于所述防撞梁本体下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防撞梁本体,利用冲孔工艺,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形成多个上下端之间的通孔;
利用折边工艺,在每一所述通孔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多个第二安装面;
通过3D打印和切割制造出晶胞结构;
将所述晶胞结构固定于注塑模具内,注入塑料制成所述吸能件本体,所述吸能件本体表面设置多个第一安装面形成汽车吸能件;
将每一汽车吸能件放置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一个通孔中,将所述防撞梁本体的第二安装面和所述汽车吸能件的第一安装面分别对应地布置并铆接固定。
进一步地,利用折边工艺,在每一所述通孔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多个第二安装面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04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