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环境管理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85278.8 | 申请日: | 2019-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3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冲;明细龙;蒋健;张宏业;李甜甜;张楠;聂东海;赵少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管理 方法 装置 系统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环境管理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多环境访问终端获取多环境访问请求,并将其发送至多环境管理服务器;所述多环境管理服务器获取访问环境定位标识,所述多环境管理服务器包括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所述一级目录按照环境资源类型管理环境资源,所述二级目录按照环境资源标识管理环境资源,每个所述一级目录与具备访问所述一级目录权限的用户构成的集合之间为双射关系;所述访问环境定位标识用于定位二级目录;根据所述访问环境定位标识查找目标目录;将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路由至目标目录。本发明每个目录都是一个独立的环境,这样既保证了代码不被交叉覆盖,又保证了机器成本的最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代码环境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环境管理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面向用户的互联网上的服务一般是部署并运行在业务环境中,但是服务相关功能迭代开发与代码修复处于安全性考虑一般不会直接在业务环境中进行,而是需要另行搭建额外的开发环境与测试环境,从而产生了开发环境如何部署、如何防止不同的开发人员的代码交叉覆盖、如何在测试环境自测、测试环境如何部署,如何在测试环境验收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主要包括下述方案:
(1)多名开发人员共用一套开发环境,开发完毕后自测与转测时,将开发环境当测试环境。
多人共用一套开发环境,会造成文件相互覆盖,修改同一文件产生冲突。从而带来自测环境不稳定的问题,修改文件的冲突会导致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在异常定位上。并且将开发环境当测试环境,逻辑上不清晰,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界限模糊,测试效果较差。
(2)每名开发人员单独分配一台独立的机器,搭建自用的开发环境,然后将代码发布到测试环境转测。
每人独立分配一套机器作开发环境,虽然避免了文件相互覆盖的问题,但是会带来机器成本的上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个开发环境之间的代码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此外,现有技术中无论是在开发环境自测还是在测试环境验收都是基于内网代理,内网有时候会不稳定,并且外网难以访问就难以支持跨地域跨团队的开发或测试合作,时空局限性很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代码环境管理困难,存在代码覆盖、文件修改冲突以及环境部署成本过高、时空局限性大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环境管理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环境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多环境访问终端获取多环境访问请求,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包括用户标识和目标环境资源类型,并将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通过外网或内网发送至多环境管理服务器;
所述多环境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和所述目标环境资源类型获取访问环境定位标识,所述多环境管理服务器包括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所述一级目录按照环境资源类型管理环境资源,所述二级目录按照环境资源标识管理环境资源,每个所述一级目录与具备访问所述一级目录权限的用户构成的集合之间为双射关系;所述访问环境定位标识用于定位二级目录;
所述多环境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访问环境定位标识查找所述访问环境定位标识对应的目标目录;
所述多环境管理服务器将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路由至所述目标目录,以使得所述目标目录中对应的环境资源响应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环境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构建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所述一级目录按照环境资源类型管理环境资源,所述二级目录按照环境资源标识管理环境资源,每个所述一级目录与具备访问所述一级目录权限的用户构成的集合之间为双射关系;
获取多环境访问请求,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通过外网或内网发出;所述多环境访问请求包括用户标识和目标环境资源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52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