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菌株降解蓝藻毒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3602.2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7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道才;陆沙;王怀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7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株 蓝藻毒素 底泥 降解 藻毒素降解 染毒 单孢菌属 降解效率 原位分离 单菌落 分离源 降解菌 降解率 稀释 划线 测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原位分离纯化的菌株降解蓝藻毒素的方法,将云南滇池底泥作为藻毒素降解菌分离源,再通过底泥稀释、染毒涂平板、挑取单菌落、划线纯化、MC‑LR降解率测试得到MC‑LR降解菌。分离所得的气单孢菌属菌株对MC‑LR最大降解效率达54%,本发明方法实用简便,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蓝藻毒素进行降解的方法,属于环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富营养化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污染加之农业化肥大量使用,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蓝藻水华暴发期间,三分之二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超过安全限量;食用污染水体中的水产品,摄入的微囊藻毒素可轻易达到甚至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容许摄入量。近年来,藻毒素致毒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在中国,越来越高的肝癌发病率主要是由受蓝藻污染的饮用水源引起。目前被鉴定的毒素种类己经超过70种,其中最常见的、毒性最强的是微囊藻毒素-LR(MC-LR)。MC-LR是一种环状七肽,分子量较小,化学性质稳定,耐酸耐碱,一般加热煮沸都不能将其有效去除,属于难降解的生物有机毒素,在自然水体环境中可保留很长时间。
通常MCs的去除方法主要可以分为3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生物降解作用是藻毒素在自然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就其成本和对环境影响程度而言,生物降解技术较其他藻毒素去除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微生物降解是生物降解的主要途径,同时微生物降解具有较强的专一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并不适用于降解藻毒素,因此原位分离纯化菌株对藻毒素进行降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菌株降解蓝藻毒素的方法,方法简单,特异性强,藻毒素降解效果显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以某水域底泥作为藻毒素降解菌分离源,分离获得对藻毒素具有高效降解效果的菌株。将泥样接种于的牛肉膏蛋白脉培养基中,在自然光照、37℃、120rpm条件下进行摇瓶培养两次,然后平板划线,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菌落,进行多次平板分离纯化,在纯化过程中逐步提高分离培养基中MCs的浓度进行梯度驯化。经过多次纯化后得到纯菌株,于4℃冰箱中保存。将分离得到的纯菌株接种于基础培养基中,于37℃、120rpm条件下进行摇瓶培养。定时取样测定水中MCs的浓度,初步确认分离所得的微生物降解MCs能力的强弱,并选择其中的优势菌株做进一步纯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菌株对MC-LR的降解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蓝藻毒素降解细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本发明所用培养基采用LB液体培养基和LB固体培养基,其中
LB液体培养基:细菌培养用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5mol/LNaOH调节pH至7.0(用量约为0.2ml),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在0.1MPa下蒸汽灭菌30min,备用。
LB固体培养基:在每100ml LB液体培养基加入琼脂1.3g-1.5g,在0.1MPa下蒸汽灭菌30min,冷却至约45℃-50℃,倒平板备用。
1.以某底泥作为藻毒素降解菌分离源,吸取1ml底泥至9ml无菌水中,作为10-1稀释液;混勾后,再吸取该试管中1ml液体置于9ml无菌水中,作为10-2稀释液,依次类推,用梯度稀释法分别制成10-3、10-4、10-5稀释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36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微生物活性促进剂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