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协同水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80490.5 | 申请日: | 2019-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4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许嘉炯;王虹;张硕;李佳文;胡宇星;唐蔚;尤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3/02;C02F1/52;C02F1/28;C02F1/78;C02F1/00;C02F1/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协同 水质 检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协同水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生物检测与水质检测,确定指示指标以及有效范围,并根据生产运行情况对有效范围进行验证与调整,总结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的运行工况,保证给水系统总体安全。该工艺的优点在于能够兼顾生物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通过试运行过程中的验证和调整,确定生产过程中的指示环节,既能保证给水系统总体安全,又能兼顾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给水工程中涉及的一种应用生物检测分析协同常规水质检测的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生物检测与分析协同常规水质分析来检测处理工艺生物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的检测系统。针对原水水质变化,尤其是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源水或存在水库水和河道水切换的水源,通过生物检测与水质检测,确定指示环节、指示指标以及有效范围,并根据生产运行情况对有效范围进行验证与调整,总结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的运行工况。
背景技术
城市自来水厂的进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地表水源在水源切换或季节变换时易受流量和水温等因素变化,造成原水水质发生较大变化,影响水厂出水水质,尤其在生物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产生有一定风险,成为城市自来水厂运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自来水厂一般原水水质变化、水源切换或季节变换时,由于运行工况变化极易造成出厂水水质下降,导致供水系统的生物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下降,往往需要水厂工艺运行参数和加药种类数量做相应调整。上述措施的主要缺点是反应时间较长,药剂量有所增加,水厂出水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更重要的是期间的生物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无法评判,已成为影响给水系统总体安全的技术难题。一般水厂常采用化学检测的方法,对水处理各阶段的水质进行检测,检测工作量很大,且只能解决化学稳定性的问题;生物安全性需依靠生物检测来完成,但由于费用较高,不但无法全流程检测,而且无法作为每日常规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协同水质检测系统,能够兼顾生物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保证给水系统总体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协同水质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设置于净水系统中,净水系统各个环节设置初始生物检测与水质检测点,其特征在于在试运行阶段对净水系统各个处理环节同步进行生物检测与水质检测,然后对生物检测与水质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筛选出那些生物环境和化学环境产生突变的处理环节,确定指示环节和指示指标,并根据设计参数和运行情况确定指示指标的有效范围,在试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对指示指标的有效范围进行验证与调整,总结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的运行工况参数,在正式运行过程中,用所述运行工况参数指导生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净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取水泵房、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臭氧接触池、活性炭翻板滤池、均质翻板砂滤池、清水池和送水泵房,原水经过取水泵房提升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然后依次进入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臭氧接触池、活性炭翻板滤池和均质翻板砂滤池进行处理,然后进入清水池进行储存,由送水泵房按需从清水库取水提升后送入配水管网;在取水泵房出水端投加复合高锰酸盐,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加空气,在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前加矾、絮凝剂和粉末活性炭,在臭氧接触池内加臭氧O3,在清水池前加氯;在净水系统的原水、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池内与出水端、臭氧接触池出水端、活性炭翻板滤池池内与出水端、均质翻板砂滤池池内与出水端、送水泵房出水端分别设置初始生物检测与水质检测点;经过采样分析发现,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臭氧接触池和均质翻板砂滤池前后生物环境和化学环境差异较大,有突变的迹象,以原水、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出水端、臭氧接触池出水端、活性炭翻板滤池出水端以及送水泵房出水端作为指示环节,以军团菌和分支杆菌作为生物指示指标,选取氨氮和CODMn作为水质指示指标,按照初步实测结果确定指标有效范围,在试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对军团菌、分支杆菌、氨氮和CODMn的有效范围进行验证与调整,总结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的运行工况参数对应的安全前置范围以指导生产,保证给水系统总体安全。
进一步地,最终出水氨氮的安全值不超过0.1mg/l,CODMn的安全值不超过1.8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04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