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强型自支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7840.2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6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孙赛;高焕新;刘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3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强 支撑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纤维和活性组分;所述活性组分负载于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内部或/和外部;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磷元素;所述磷元素通过共价键分别与碳纳米纤维和活性组分连接;所述负极材料含有P(O)-O-R结构片段,R包括碳、硅、磷、锗、锡、钒、钛元素中的任一种元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具有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纤维与平面X轴的夹角为0°~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具有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纤维与平面X轴的夹角为0°~1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具有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纤维的取向为单取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具有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纤维的取向为双取向或三取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的活性组分包括硅、锗、锡、钒、和钛元素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活性组分的质量百分数范围为5%~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活性组分的质量百分数范围为9%~6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的活性组分与碳纳米纤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作用力为共价键、范德华力中的任意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中的碳纳米纤维的直径为50nm~1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m2/g~1000m2/g。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5m2/g~300m2/g。
14.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含高分子聚合物、活性组分的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并取向收集,以及热处理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中的纺丝液所含高分子聚合物包括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明胶、海藻酸钠、透明质酸、聚丙烯酸、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纤维素、聚乳酸、聚酯型聚氨酯、均聚型聚丙烯腈、共聚型聚丙烯腈、聚醋酸乙烯酯、聚酰亚胺、聚酰胺、改性沥青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组分包括硅、锗、锡、钒、钛元素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中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为:正向电压5KV~30KV,和/或负向电压-0.2KV~-10KV,和/或纺丝口与接收器之间距离为5cm~30cm,和/或纺丝液推注速度为0.02mm/min-0.8mm/min。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中取向收集是通过调控纺丝液射流在接收器上的沉积方式实现。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中热处理前经过上油或牵伸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784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