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74587.5 | 申请日: | 2019-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2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沈延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21/00 | 分类号: | F27D21/00;G01K13/00;G05B19/05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谈倩 |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炉 入炉板坯 盲区 消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涉及冶金加热炉设备领域,在现有的大量程高温计基础上,再在板坯核对的周围位置安装小量程高温计,大量程高温计的温度范围是300~1300℃,小量程高温计的温度范围是0~400℃;将大量程高温计和小量程高温计信号接入PLC系统中,对两个高温计的读数进行对比后,PLC系统选择合适的高温计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和发送至加热炉二级系统加热炉二级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温度,精确计算出目标模型温度。本发明主要致力于降低加热炉燃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存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加热炉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钢材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钢铁企业必须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存力。现有设计方案,板坯在核对之后,由ICON高温计测得温度,将该温度传送至加热炉二级系统中去,由此判断板坯是否为高温板,从而计算板坯的在炉时间。但该高温计存在缺陷,测量的量程在300~1300℃,当温度在300℃以下时,系统自动默认板坯温度为室温温度。然而生产过程中批量热装时有14%左右的坯料温度在250℃上下,此二级计算会默认其装炉温度为30℃,在加热过程中此坯料的实际温度高于计算温度,不仅无形中增加了板坯在炉时间,影响了产量,而且增加了煤气使用量,浪费了能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包括:
S1、在现有的大量程高温计基础上,再在板坯核对的周围位置安装小量程高温计,大量程高温计的温度范围是300~1300℃,小量程高温计的温度范围是0~400℃;
S2、将大量程高温计和小量程高温计信号接入PLC系统中,对两个高温计的读数进行对比后,PLC系统选择合适的高温计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和发送至加热炉二级系统;
S3、加热炉二级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温度,精确计算出目标模型温度;
其中,S2具体为:
①PLC系统判断大量程高温计和小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是否≥400℃,判定为是,则发送大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至加热炉二级系统;判定为否,则进入步骤②;
②判断大量程高温计和小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是否<400℃且≥300℃,判断为是,则进入步骤③;判断为否,则进入步骤④;
③判断大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是否≥小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判断为是,则发送大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至加热炉二级系统;判断为否,则发送小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至加热炉二级系统;
④判断大量程高温计和小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是否<400℃,判断为是,则发送小量程高温计所得温度测量值至加热炉二级系统;判断为否,则回到步骤①。
技术效果:本发明主要针对5000mm加热炉的测温程序进行优化,同时又在原有的测温基础上,增加测温元器件,缩短了热装板坯的在炉时间,减少了生产厂停机待温时间,达到稳定高效的生产,满足工艺需求。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所述的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确保高温计的投射点在目标的中间位置。
前所述的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PLC系统采用信号隔离模块,对高温计的模拟量输入信号进行隔离处理。
前所述的一种加热炉入炉板坯盲区消除方法,选择在一段时间内,按照系统的刷新时间,采集所有的监测温度值,通过对采集值的积分再平均计算,从而确定板坯的入炉温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相同设备条件下,不但提升了加热炉产能,而且电、压缩空气、水、煤气等能源消耗大大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45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