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布袋隔水水下混泥土浇筑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1965.4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2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姬永生;郭煜诚;徐之山;周样梅;时方鸣;严久鑫;陈鑫冰;陈豪;张莉;吴守荣;石博文;刘本琳;刘翔宇;徐圣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5/06 | 分类号: | E02D15/06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水 布袋体 注浆管 布袋 活扣 浇筑 混泥土 施工 水下混凝土浇筑 下部混凝土层 浇筑混凝土 排水作业 上端开口 同等水平 下端开口 密实度 筒内部 成活 成型 连通 开口 排水 体内 穿过 陆地 伸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布袋隔水水下混泥土浇筑施工方法,所述隔水布袋包括上下端均开口的隔水布袋体、及安装在隔水布袋体上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与隔水布袋体的上端开口连通,隔水布袋体的下端开口扎成活扣,所述活扣上系有活扣线,活扣线的另一端从隔水布袋体的内部穿过注浆管伸出;然后采用隔水布袋体将护筒内部分为上部水层和下部混凝土层,最后通过注浆管向隔水布袋体内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本发明可在不事先排水作业的情况下,使得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达到与陆地同等水平,排水与浇筑同步进行,提高了整体结构密实度,大大提高了成型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袋隔水水下混泥土浇筑施工方法,属于水下基础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陆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结构如跨海大桥、海上平台、海堤、护岸、防波堤、海底隧道及人工岛等相关技术也成为工程界的研究热点。
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分为围堰排水与不排水两种。围堰排水是水下基础施工的主要方式,但存在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困难、排水量大等问题,施工成本基本花费在围堰排水工程上;不排水施工主要采用水下不可分散混凝土进行施工,为满足混凝土的水下不分散性,需要在混凝土中掺入抗分散剂。目前采用的抗分散剂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1)抗分散剂和硅酸盐水泥不相容,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力学强度;2)掺加外加剂后水泥浆体的稠度增大,混凝土工作性能大幅下降,水下浇筑质量较差,而且泵送时容易堵管造成浇筑中断;3)抗分散剂价格昂贵致使单方混凝土成本增加。
因此,如果能在不排水的情况下将混凝土与水隔离进行浇筑,即能采用普通混凝土完成施工,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布袋隔水水下混泥土浇筑施工方法,水下浇筑时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且施工简单、节约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布袋隔水水下混泥土浇筑施工方法,所述隔水布袋包括上下端均开口的隔水布袋体、及安装在隔水布袋体上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与隔水布袋体的上端开口连通,隔水布袋体的下端开口扎成活扣,所述活扣上系有活扣线,活扣线的另一端从隔水布袋体的内部穿过注浆管伸出;
先将护筒安装在水底,然后采用隔水布袋体将护筒内部分为上部水层和下部混凝土层,最后通过注浆管向隔水布袋体内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
作为优选,该水下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护筒下放:按要求下放护筒;
2)安装隔水布袋:向隔水布袋体内灌注水泥净浆将隔水布袋沉入水底,当布袋探底时拉动活扣线打开隔水布袋体的下端口,以稳定速率灌注混凝土同时下放注浆管,混凝土将隔水布袋下端口推动至护筒侧壁,形成上部水层和下部混凝土层;
3)浇筑:继续以稳定速率灌注混凝土,隔水布袋内混凝土始终保持充满状态,混凝土推动布袋以及上部水层移动,注浆管随布袋提升高度直到布袋冒出水平面。
作为优选,采用的混凝土为扩展度≥700mm的自密实混凝土。
作为优选,所述隔水布袋体的下端摊铺面积为护筒底面积的1.2-2倍。
作为优选,所述注浆管与隔水布袋体的上端开口间安装有螺纹套管。
本发明的原理是:先利用隔水布袋将护筒内部空间分为上部水层和下部混凝土层,然后向布袋内灌注适量的水泥净浆使布袋触底,拉动活扣线头,打开布袋下部的扎口,由于受到袋内水泥净浆的推动,布袋摊铺至护筒内壁位置,持续灌注混凝土,将布袋及水层一起向上推动直至布袋冒出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19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