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固体废弃建材构建的雨水海绵体及其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0563.2 | 申请日: | 201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5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成玉宁;谢明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A01G29/00;A01G17/00;A01G20/00;A01G22/6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渗层 海绵体 构建 腔室 海绵 透水层 废弃 雨水 建材 建筑废料 透水管 自流灌溉 城市可持续发展 系统基本功能 循环再利用 城市绿地 设施建设 功能化 无动力 蓄水体 填充 室内 侧面 贯穿 绿化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固体废弃建材构建的雨水海绵体,包括透水层、防渗层、固体废弃建材以及透水管;所述透水层和所述防渗层之间形成腔室,透水层位于腔室的顶部,防渗层位于腔室的侧面和底部;所述固体废弃建材填充于所述腔室内并形成海绵蓄水体;所述透水管自腔室底部向外贯穿所述防渗层。该雨水海绵体在满足海绵系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建筑废料的循环再利用,解决了建筑废料处理及功能化利用问题,实现了对城市绿地的无动力自流灌溉。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海绵设施建设成本。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一种上述雨水海绵体的构建方法,该方法施工简单便捷,在实现海绵效应的同时不影响绿化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海绵体,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固体废弃建材构建的雨水海绵体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城市积涝严重以及城市缺水等问题,我国政府倡导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河湖水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蓄水设施大多采用PP蓄水模块等形式,该材料具有模块化组装、收水率高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造价高、材料会降解等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旧建筑拆除排放的建筑废弃物超过5亿吨,建筑废弃物处理的压力日益加大。一方面,大量建筑固体废弃物作为垃圾填埋或堆放,在占据了宝贵的城市空间同时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处理;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废弃物主要是拆迁废弃的建筑混凝土(如梁、柱、楼板、墙板、基础底板等)和部分砖瓦,这些材料合理利用,均可以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但目前我国建筑废料的资源化率还不足5%。
如何将建筑废弃物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即能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堆放问题,又能解决现有海绵体造价高且易降解的问题,是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固体废弃建材构建的雨水海绵体,在满足对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基础上,实现了城市建筑废料的循环再利用以及对城市绿地的无动力自灌溉。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利用固体废弃建材构建的雨水海绵体,包括透水层、防渗层、固体废弃建材以及透水管;所述透水层和所述防渗层之间形成腔室,透水层位于腔室的顶部,防渗层位于腔室的侧面和底部;所述固体废弃建材填充于所述腔室内并形成海绵蓄水体;所述透水管自腔室下部向外贯穿所述防渗层。
其中,为了形成足够的收水空间,保障收水量,所述固体废弃建材的粒径≥300mm,所述海绵蓄水体的孔隙率≥30%。
为了保护防渗层不被固体废弃建材刺破,所述腔室内还设置防护缓冲层,所述防护缓冲层位于所述海绵蓄水体和防渗层之间,从而能够在两者之间形成缓冲保护。
所述透水管上包覆有透水隔离层以防止透水管被杂物堵塞,同时,透水管位于腔室内的部分设置保护层以避免被固体废弃建材刺破损毁。
还设置有溢流管和雨水收集管,所述溢流管自腔室顶部向外贯穿所述防渗层,所述雨水收集管自外向内连通所述腔室。从而当海绵蓄水体的蓄水量大于其调蓄规模时,能够及时将过量雨水从溢流管排出,保障海绵体安全。另外也能采用雨水收集管收集周边的雨水汇流。
所述透水层上方铺设有滤水层。从而能够对下渗雨水进行初步过滤,避免堵塞透水层。
而本发明所述雨水海绵体的构建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依据海绵系统设计中确定的海绵调蓄区位置和计算的海绵设施设计调蓄水量,确定雨水海绵体位置及规模;
(2)根据确定的雨水海绵体位置、规模以及绿化灌溉的需要,挖掘基坑及分布于基坑周围的沟槽;
(3)在基坑内表面铺设防水土工布形成防渗层,然后铺设中粗砂形成防护缓冲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05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弃渣场的排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节能型的建筑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