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64887.5 | 申请日: | 2019-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8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武;唐晓倩;姜俊;张奇;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77;G01N33/58;G01N33/532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 检测 黄曲霉 毒素 环匹阿尼酸 曲霉 玉米 赤霉烯酮 免疫 层析 试纸 | ||
本发明涉及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混合污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包括底板,底板的一面从上到下依次粘贴吸水垫、检测垫、金标垫和样品垫,相邻各垫在连接处交叠连接,所述检测垫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基垫,硝酸纤维素膜上横向设有质控线和检测线,所述检测线位于质控线的下方,个数为四条,呈间隔分布,分别包被有各毒素蛋白偶联物,所述质控线包被有兔抗鼠多克隆抗体;所述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871的杂交瘤细胞株YTT‑2分泌产生。其可用于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四种真菌毒素含量的同步检测,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生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多毒素混合污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农产品在收获后处理不当,导致温度或湿度过高,可能引起真菌的生长繁殖,以及真菌毒素的污染。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是农产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与环匹阿尼酸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赭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和青霉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四种真菌毒素在农产品包括大米、玉米、花生、小麦、高粱、饲料等粮食与饲料中广泛发生。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具有极大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Ⅰ类致癌物质,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肝脏;环匹阿尼酸可导致心细胞变性,胞膜通透性增加,神经元坏死;赭曲霉毒素对肝脏与肾脏的毒害,大量毒素也可能引起动物的肠粘膜炎症和坏死;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毒性作用,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引起动物繁殖技能异常甚至死亡。鉴于真菌毒素的危害作用及其在农产品与饲料的广发发生,世界各国对其含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定。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需要加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开发安全、可靠的检测技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现有的对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四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薄层层析法、精密仪器分析法和免疫学分析法。薄层层析法检测真菌毒素时,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都可进行,但检测试剂用量大、操作繁琐、其它组分干扰严重、准确性差,不能准确定量,且对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污染危害较大,不适于现场快速检测,其应用范围越来越窄。精密仪器分析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与质谱及串联质谱联用的方法,其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仪器昂贵,要求所检测的样品的纯化程度高,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耗时长,对实验环境和检测人员要求高,难以实现快速检测,检测成本高,不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免疫分析方法克服了薄层层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的缺点,由于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简单、成本低、对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污染危害小、适于现场批量检测等优点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基于胶体金标记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层析技术由于其检测结果肉眼可见,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检测成本低,分析时间短,近年来在真菌毒素等微量残留物的定性、在线、快速检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小农户分散型的种植方式,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发生率高,且同一农产品受多种真菌毒素污染的可能性大,因此迫切需要能同步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以实现对粮食及饲料等中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的同步、快速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制备方法。其可用于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四种真菌毒素含量的同步检测,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48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