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电子微量泵用硅橡胶囊制备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4182.3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0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景北和;刘蔚东;吴昊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7/16 | 分类号: | B29B7/16;B29B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星搅拌机 搅拌桨 硅橡胶 搅拌电机 新型电子 制备系统 安装盘 活动式 搅拌杆 微量泵 抽真空机构 连续化生产 输出端连接 并列分布 并列设置 工作效率 搅拌桨叶 中部位置 交联剂 催化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电子微量泵用硅橡胶囊制备系统,包括一对并列分布的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所述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上均连接有抽真空机构;分别设置于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内部的活动式搅拌桨,所述活动式搅拌桨包括安装在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内的搅拌桨安装盘,在搅拌桨安装盘的中部位置安装有一搅拌电机,该搅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一搅拌杆,在搅拌杆上安装有若干搅拌桨叶。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并列设置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从而使得交联剂与催化剂能够进行同步搅拌,这样就节省了搅拌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合连续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微量泵,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电子微量泵用硅橡胶囊制备系统。
背景技术
微量注射泵(简称微量泵)是一种新型泵力仪器,将少量流体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输出。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注射器组成。微量注射泵将少量药液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泵入体内,操作便捷、定时、定量,根据病情需要可随时调整药物浓度、速度,使药物在体内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运用微量泵抢救危重患者,能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安全、有效地配合医生抢救。
现有一款微量泵,采用活塞型的工作原理,用硅橡胶和工程塑料ABS经过精密加工后形成一个封闭的活塞腔,活塞腔的稳定性和硅橡胶的性能是微量泵产品精度控制的关键环节。而对于硅橡胶采用的是室温硫化硅橡胶材料,室温硫化硅橡胶材料具有固化时间短、细节复制能力强、尺寸稳定性高、操作简便等优该材料对细胞无毒,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现有的室温硫化硅橡胶材料的制备通常为:先将硅生胶、填料、交链剂先进行充分混合搅拌,然后再单独加入催化剂进行搅拌固化。上述这种方法,由于催化剂与交链剂混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生固化,所以对于催化剂与交链剂就必须要分开加入,整个搅拌的时间会比较的长,即整体加工的时间比较长,工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连续化生产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连续化加工的新型电子微量泵用硅橡胶囊制备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电子微量泵用硅橡胶囊制备系统,其创新点在于:包括
一对并列分布的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所述一次行星搅拌机上具有一加料口、一出料口,二次行星搅拌机上具有一进料口、一催化剂添加口、一出料口,所述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上均连接有抽真空机构;
分别设置于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内部的活动式搅拌桨,所述活动式搅拌桨包括安装在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内的搅拌桨安装盘,在搅拌桨安装盘的中部位置安装有一搅拌电机,该搅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一搅拌杆,在搅拌杆上安装有若干搅拌桨叶,所述搅拌桨安装盘与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之间活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抽真空机构包括设置于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旁侧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抽真空管与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搅拌组件与二次搅拌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一缓冲罐,该缓冲罐的进料口与一次行星搅拌机的出料口相连,缓冲罐的出料口与二次行星搅拌机的进料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桨安装盘与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之间的配合为:在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的内壁上具有数个沿着一次行星搅拌机或二次行星搅拌机内壁并列分布的定位凹槽,在搅拌桨安装盘的边缘安装有向外延伸并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中,通过并列设置一次行星搅拌机、二次行星搅拌机,从而使得交联剂与催化剂能够进行同步搅拌,这样就节省了搅拌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合连续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41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